关键词:
师范大学公共艺术课程
情绪体验
教学干预
摘要:
当前,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教育是高等学校的一个重要任务。师范大学公共艺术课程不是面向专业艺术院系的艺术学科课程,而是针对非艺术专业学生开设的艺术课程,是培养学生师范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在此背景下开展师范大学公共艺术课程内容情绪体验现状调查,及其改善路径的研究。为实现以上目的,本研究主要采用以下方法来收集数据。一是依据日内瓦音乐情绪量表设计了大学生古筝音乐情绪体验问卷,通过腾讯问卷发放并收集反馈结果,共计138份有效问卷。二是设计了为期9周的古筝音乐赏析和演奏课程,并开展教学,共18名学生参与此次课程。课程结束时,这些学生开展自选曲目表演,并撰写课程学习心得。本研究采用描述统计和方差分析,以此了解大学生在聆听古筝纯音乐(观看古筝演奏视频)时的情绪体验及其差异。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参照音乐教学情感目标的分析框架,挖掘课程心得中所展现的音乐情绪体验,并寻找其中的情绪体验变化机制。对于情绪体验现状,本研究主要有三个发现。第一,师范大学公共艺术课程学生对于古筝音乐背景知识缺乏。第二,学生在聆听熟悉的古筝纯音乐时,其情绪体验符合已有研究结果,但是在观看不熟悉的古筝演奏视频时,其情绪体验和已有研究存在偏差。第三,学生对音乐的情绪体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下情绪的影响,尤其是当时感觉很累的听众对于音乐情绪的某些体验和其他心情状态下的听众存在明显的差异。这说明体验机制和课程内容音乐情绪体验的生成机制对情绪体验产生影响。此外,被试当下的情绪状态影响其对音乐情绪体验的判断充分说明了沙赫特-辛格的情绪理论的有效性。被试当下的生理唤醒和环境因素会作用于情绪体验,被试当下的认知感受和音乐传递的情绪不匹配,那么,情绪体验和音乐传递的情绪体验就存在差异。学生接受古筝赏析和演奏课程训练后,对公共艺术课程内容情绪体验的变化,本研究主要有两个发现。第一,公共艺术课程内容情绪体验的变化受到自身学习本门课程的动机的影响。第二,所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了相同的音乐情感目标阶段,但是不同的学习者,其音乐情绪体验过程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不仅受到学习动机的影响,更受到本研究称之为情绪调节器的社会环境(授课教师、学习者本人和身边的人)的影响,在情感接受和情感反应之间存在着这个情绪调节器,且具有往复循环的特征。从沙赫特-辛格的情绪理论来看,情绪体验是由生理唤醒、认知过程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研究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初始情绪体验存在显著的差异,这个受到他们的学习动机调节,学习过程中经历的环境因素差异也较大,以及他们对学习的认知不同,均经历了不同的情绪体验阶段。从施洛伯格的情绪理论来看,情绪是一种动机系统,它激发和调节个体的行为,以适应外部环境。本研究中的学生被要求最终的学习检测任务是古筝演奏表演,这一任务对不同学生而言,激发的情绪是不一样的,就造成了情绪体验过程差异较大,外部环境本身也不同,最终的经历过程存在差异,其情感目标达成也就存在差异。基于以上发现,本研究建构了以音乐表演为导向的公共艺术课程内容情绪体验提升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