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小学语文
外国文学作品
教学研究
摘要:
当今时代下,经济全球化逐渐加深,世界各国间文化的联系日益密切,了解外国文化、感受异国风情就显得格外重要。外国文学作品是感知外来文化的重要渠道,因此统编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彰显文化价值的同时如何更好的传达异国文化知识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学习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尊重和理解文化差异性的意识,学生通过各国优秀文学作品的学习,提升文化自信,更利于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本论文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1-6年级)为研究对象,以语文教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对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选文和教学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结论。首先,对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选编现状进行梳理,通过对三个学段所选的外国文学作品的归纳整理,我们发现,选文数量分布为梯度呈现,低年段和高年段相对较少,而中年段选文数量相对较多。其次,在小学阶段有40余篇外国文学作品,分别来自英国、美国、印度等十五个国家,且涵盖了诗歌、散文、寓言、小说等不同文体,体现了体裁的多样与主题的丰富,多样的体裁可以让学生从不同文体中学习多样的表达方式,感受文化的不同呈现形式,丰富的主题也能将外国文化的多样性更好地传递。因此在不同体裁和不同人文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独特价值就更值得去探讨,如他国历史、地理、人文等方面的文化知识以及他国的价值观等。根据教学现状,可以发现面对新教材的重新选编组合,实际教学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教学环节存在相应的问题。本研究结合实际并参考大量文献资料及相关论著,通过调查分析,旨在找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而影响外国文学作品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样的,如选文的来源、内容与体裁涉及面较宽泛,教材在外国文学的选文上既有不同国家的文学作品又包含了不同形式的文学体裁,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也必然传达着不一样的信息,因此,宽泛的选文来源、内容与体裁涉及面必然会对教师提出较高的要求;部分选文文体界限不明晰,由于学生和教师接触到的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是翻译作品,受限于译者对文本文体的关注、内容的理解以及对准确性的追求,所呈现给学生和教师的文本文体界限模糊。而教师对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文体意识也存在偏差,按照文体意识进行教学是课程标准中的要求,也是教师本身应该具备的能力,但在调查中发现,有些教师并不能尊重文体意识进行教学。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由于目前我国高质量翻译的可供儿童阅读的文学作品的数量较少,因此,学生本身接触外国文学作品较少;可供学生阅读渠道也相对较少;同时家长也更倾向于让自己的孩子阅读中国传统文学,因此多数学生外国文学素养欠缺。本文在分析了外国文学作品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后,结合实际探讨小学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策略问题。如聚焦单元主题,提高教师备课效率,充分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深入挖掘教材的内容,在备课上加强集体备课,合理配置课堂资源;教师要针对文体优化教学设计,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有学段意识,依据选文特点进行教学,要具有单元整体规划,根据文体组织课堂,在授课过程中也要增加人文素养;引导学生注重外国文学作品阅读,拓宽学生视野,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学生学习外国文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