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连动式
复合事件
事件结构
认知视角模式
摘要:
“连动式”提出以来,一直是汉语语法学界研究的热点。本文从事件语义视角出发,结合认知语义学相关理论对现代汉语连动式进行了系统考察。主要观点是:汉语连动式可以用来表达具有多重事件结构的复合事件(E),由在一定时间域中彼此关联的子事件复合而成,事件结构的不同导致汉语连动式在共时结构层面表现出一系列的复杂性和差异性。从事件结构出发,建立了事件视角下汉语连动式的分类体系,由此形成一个由核心典型成员到边缘成员的连续统:顺序复合型连动式作为汉语连动式的典型成员,表达的是顺序的事件复合体,由时间上先后发生、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动作序列事件组成,反映说话人一种顺序化的认知加工。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子事件之间具有“时序性”,句法上遵守“时间顺序原则”,即句子成分的先后顺序自然地对应于现实中子事件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2.子事件之间具有“对称性”,对称关系体现在以下两个纬度:一是时间连续性、二是显著性,遵从时间顺序排列的子事件在显著性上相等,具有对称关系。句法上表现为前后动词结构之间语义强度上较为对等,难分轻重。3.子事件之间具有相对“独立性”,任何一个子事件都可以表达一个较为完整的事件,其自身不依赖于另一子事件而存在。句法上表现为动词结构之间不共享时体成分、可以插入表示时间意义的连接成分、VP1具有有界性。VP1的界化手段包括时体助词“了”、完结体标记“完、好、过”、结果补语和趋向补语、动词重叠、数量词。整体复合型连动式对事件内部的不同侧面进行复合,体现全局化视角模式下对事件进行的一种整体认知加工。事件结构包括核心子事件和非核心子事件两部分,分别起框架功能和支撑功能,可以表达伴随关系、方式关系、角色构成关系等多种事件关系。整体复合型连动式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子事件之间具有“整体性”,二者关系紧凑、相互依存。句法上表现为动词结构之间不能插入表示时间的连接成分;VP1总是以无界形式出现;动词结构之间共享一个完结体标记。2.子事件之间具有“非对称性”,表现为连动式前后两项语义强度不同,结构上前轻后重。“体标记的可介入性”可以视为核心子事件的一个显性句法标志。3.子事件之间具有“共时性”,在时间轴上存在部分重合,句法上经常同持续体标记“着”共现(“V1着V2”)。作为汉语连动式的边缘成员,整体型连动式在定性上一直存在较大分歧,其根本原因是由于非对称性导致此类连动式表现出明显的语法化倾向,经常表达非核心子事件的动词动作性逐渐减弱,处于逐渐虚化的发展过程中(动词→介词)。从这一角度说,此类连动式和状中结构之间没有绝对的界线。连动式表达的事件类型之间没有绝对界线,而是一个由典型成员到边缘成员的连续统,在顺序化和全局化两种认知视角模式共同作用下产生的顺序兼整体复合型连动式兼具顺序性和整体性双重事件属性:顺序性体现为在句法层面遵守“时间顺序原则”,在时间结构上表现出“时间相互依附性”;整体性体现为子事件之间表现出紧凑性和非独立性的事件特征,事件关系上表现为“行为—目的”关系,属于无标记目的式。顺序兼整体复合型连动式可分为以下三种主要类型:表示“位移—目的”关系的连动式,根据终点信息的有无分为方向性位移连动式(V1+VP2)和终点性位移连动式(V1+L+VP2);表示“留存—目的”关系的连动式,此类连动式V1主要由表示“留存义”的动词充当,经常和非完整体标记“着”“起来”共现;表示“获得—目的”的连动式,V1由“取得义”和“制作义”动词充当,根据句法形式可以分为宾语共享型(V1+O+V2)和非宾语共享型(V1+O1+V2+O2),前者对V2的选择有着更为严格的限制,根本原因在于V2是否充当宾语的功用角色。以动词为中心的事件语义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探索汉语连动式的视角。从事件结构出发,汉语连动式在句法层面上表现出来的诸多复杂性和差异性在事件结构层面可以得到更为清晰的描写和解释,进一步揭示连动式“句法结构—事件结构”之间的映射规律,从而更深入地认识汉语连动式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