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木芙蓉
荷花
意象
题材
花卉
摘要:
木芙蓉作为我国分布范围较广、栽植历史悠久、观赏价值颇高和实际用途广泛的一种花卉植物,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追捧。随着历史发展演替、人们审美意识的自觉,木芙蓉文化内涵渐趋丰富。至迟在唐代时期,木芙蓉普遍作为一种重要的意象和题材融入了文学视野,涌现了大量的木芙蓉文学意象和题材作品,成为一种兼具文学意象与文化功用的双重属性的观赏花卉。本课题以古代文学中木芙蓉意象和题材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木芙蓉意象及题材的创作历程、形象特色与审美意蕴及其相应的文学表现,兼及考察其诸多流衍名称、品种分类、分布情况以及栽植历史等。论文主要分为以下章节:第一章:木芙蓉的名称考辨、种类及其分布。木芙蓉存有多种名称,流衍情况较为复杂。木芙蓉之称由“芙蓉”(“荷花”)衍化而来,二者花形、花色皆大而艳,古时常常出现水芙蓉和木芙蓉都用“芙蓉”一词来指代的现象;而“木芙蓉”最早完整地作为意象进入文学视阈,笔者管见,大约是在初唐时期。据其外在形态、习性环境以及自身积淀的审美意蕴,木芙蓉还有“拒霜”“木莲”“木蕖”“醉客”等称号。此外,木芙蓉种类繁多,在我国有着较为广阔的分布范围和悠久的栽植历史。第二章:中国文学中木芙蓉意象及题材的创作历程。管窥现存木芙蓉意象与题材文学创作的整体概况,从历史进程来看,先唐时期是木芙蓉意象与题材文学的萌芽与始发期,唐、宋为其发展与繁荣期,元、明、清以来则是继承与拓展期。第三章:木芙蓉的形象特色及其文学表现。在万物凋敝的萧瑟秋季,相较于花朵偏小且颜色单一的秋花——菊花和桂花,木芙蓉因其花形较大、花色艳丽多样而受到文人们的普遍关注。其色彩不仅具有红色、黄色等花色,还有“复色”“变色”之美,又因易临水栽植、耐霜等习性美而广受赞誉。木芙蓉具有朝开暮谢、旋开旋落的特性,其花朵与植株、条枝的协和姿态,洵为静美。第四章:木芙蓉的审美意蕴及其文学表现。木芙蓉具有多重审美意蕴和情感寄托,首先,木芙蓉在秋季凌寒盛放、傲霜斗艳,与肃杀的秋风霜雨相伴,与“拒霜”之名实为相符,又因一种“看似不争”而乐观应对环境而具有“宜霜”美好赞誉。其次,作为典型的“秋物”,木芙蓉的复杂属性而使得文人们据以自比,正是作为“悲秋”与“咏秋”的情感交织“媒介”。最后,又因木芙蓉僻静独立的生长环境,鲜艳突出却常常“无人问津”,承载着士人们“落寞”与“思念”的复杂情意。第五章:木芙蓉的审美个案研究。首先,考察薛涛及其“薛涛笺”与木芙蓉的有关内容,有助于全面深入地了解“薛涛笺”的缘起渊源和源远影响,而且对“咏笺”文学书写、木芙蓉的相关应用与认识等也不无启发。其次,以吕本中《木芙蓉》诗作为例,释读其诗歌内容及其所反映的诗学理论,则对重新理解并考察宋人关于吕本中及其“活法”说的诸多看法大有裨益。有关《红楼梦》“‘芙蓉’意象之争”仍未达成一致的定论,本文拟以《红楼梦》文本为依据,在尊重原著和相关主旨的基础上,对书中的“芙蓉”意象进行全面疏证和考辨。通过以上审美个案的考察,管窥这一花卉植物意象在唐以降中国文学史及花卉文化史上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