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范畴转化
抽象名词
数值化
隐喻
有界-无界
摘要:
按照原型理论的观点,具体名词接近原型,被认为是典型的名词;而抽象名词则远离原型,则是非典型的名词,因此二者在语义特征、语法上,都存在着诸多不同。对于名词来说,性质义和空间义是重要的语义特征,这两个特征决定了名词量的表达方式。一般来说,性质义强的名词,其量要从性质等级的程度进行描述,表现在语法上为“程度副词+抽象名词”的搭配;而空间性即离散性,空间性强的事物个体性强,可以叠加,进而可以进行个体计数,所以具体名词可以进行个体化的表达,抽象名词不能进行个体化的表述。这种差异表现在语法上就是:具体名词可以和包括个体量词在内的所有量词搭配,抽象名词则不能和个体量词、形状量词搭配,只能和种属量词搭配。因此抽象名词的量一般只能从程度深浅的角度进行,而不能够进行数值上的高低表达。但近年来例如“高颜值”“智商120”等用法越来越多。本文以“颜值”为代表的“值”词汇缀和以“智商”为代表的商族词汇为例,分析了抽象名词出现以上数值化表达的原因。抽象名词的数值化的实质是抽象名词的性质等级义转化为空间数值义,是发生在认知域内的范畴转化。抽象名词数值化的过程同时也是抽象名词的量从无界向有界转化的过程,隐喻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数值化后的抽象名词不再进行性质程度义的表达,而是使用空间数值的表达。表现在语法上为:1.直接与数字进行连用,从整体空间对量进行表述。如“智商120”2.可以使用“抽象名词+高/低”的格式,表示抽象名词。3.在结构隐喻的影响下,与其他能够体现高低数值属性的词汇搭配也可以与抽象名词搭配,以表示抽象名词空间数值义,这些词汇常见的有:“up”“拉满”“满分”“max”“提升”“下降”“加”“减”“翻倍”“超标”等。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抽象名词数值化主要体现了社会对于精确表达的需求。基础数学教育的推广为这种数学化的表达提供了基础,网络平台则加速了数学化表达的传播,同时抽象名词数值化也是语言的个我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