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呐喊》
鲁迅
词汇
现代汉语
摘要:
文言和白话是汉语书面语的两大系统,在古代汉语阶段,文言处于书面语的核心地位,直到上世纪初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这种局面才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在“五四”的时间节点上,汉语书面语产生了文白转型的重大变革,因而这一时期的语言现象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尤其是词汇方面变化最为显著,值得引起广泛关注。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被视为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也是研究初期现代汉语词汇的典型语料。而在鲁迅众多作品中,《呐喊》不仅是第一部,也是鲁迅最看重、发行量远超十万、在民国教材中覆盖面极广的白话文小说集,更具有代表性。基于上述背景,本课题选择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作为专书语料,并以此为一个横断面,以词汇为切入点,考察五四文白转型期现代汉语词汇的特征面貌。首先,在分词基础上,建立《呐喊》词汇与词义语料库,经过穷尽性地统计,我们发现《呐喊》词汇的总体面貌特征:第一,在词汇属性上,《呐喊》词汇处于初期现代汉语阶段,仍有古代汉语词汇的遗留,不是纯粹的现代汉语词汇。《呐喊》存在少量的古代汉语词汇,这些词语有些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是词,而是单音节的语素,有些文言色彩词现在已经被白话色彩的新词语所代替。第二,在词类分布、词频特征和词形上,《呐喊》词汇与现代汉语词汇在词类分布和词频特征上存在较高的相似性。在词形上呈现一定差异,出现了 58个异形词和20个异序词,反映了初期现代汉语词汇词形规范化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三,在词汇音节特点上,《呐喊》各词类最高频词以单音节词居多,大多是传承下来的基本词汇,但词汇复音化趋势明显,一般词汇双音节占优势;出现了较多单、双音节同义词交替使用的情况,其中的双音节白话词有些已经处于上风,有些刚开始使用,频次较低,从中可以看出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占据主体的特征。其次,特殊词汇的使用集中体现了鲁迅建构现代白话文的词汇观念,也是鲁迅文学个性的表现。本课题对特殊词汇进行了重点研究,经过反复查证、辨别和穷尽性统计,我们从来源属性的角度将《呐喊》特殊词汇划分为新质和旧质词语类型,分别论述其概念的界定、来源分布、音节特征、构词特点、构词理据、语义类型、新词新义生成的机制等方面。并将语言研究与文学研究相融合,从语言风格形成要素之一词汇的角度,从语用方面探讨《呐喊》特殊词汇的使用对鲁迅文风的影响。第一类外来词语和新造词语充满时代气息,在作品中使用可以描写新事物、新概念,表现新思想、新观念,增加作品的时代色彩与外来色彩,令鲁迅文风新鲜异质。尤其是外来词中的日语借词,在这一时期对汉语词汇的新生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第二类地域方言词语和俗语是来源于大众口中的活的语言,展现了地方色彩与民间智慧,具有口语色彩和通俗性,令鲁迅文风生动平实。第三类古语词和成语是来自于古代汉语的书面词语,适用于书面语体,具有艺术色彩,令鲁迅文风古雅庄重、反讽幽默。最后,通过对《呐喊》词汇进入现代汉语的情况的分析,我们发现《呐喊》绝大部分词汇进入了现代汉语,其中28.9%进入了现代汉语常用词,占常用词表词语数量的55%,这不仅说明《呐喊》词汇总体上表现为现代汉语词汇的性质,而且也体现出汉语词汇的稳固性,这些常用词是现代汉语基本词汇的主体。《呐喊》基本词汇与一般词汇身份既具有稳固性,又存在变异机制。《呐喊》基本词汇有400多个进入现代汉语常用词,有70多个变为一般词汇;《呐喊》一般词汇中的特殊词汇有119个进入现代常用词,有超过80%的特殊词汇进入现代汉语,其他一般词汇多为传承词,说明《呐喊》中的初期现代汉语词汇与现代汉语之间存在着许多共性,但由于使用度的变化,词汇的身份性质在几十年间也发生了不少变化,存在一定的差异。此外,词典编纂对于词汇的传承与发展演变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汉语大词典》是我国目前最权威的大型语文工具书,非常注重书证的典范性,而鲁迅作品素以经典著称,传播力广泛深远,因而被其大量引证。我们以《呐喊》词汇为例观察鲁迅作品词汇的影响,发现《呐喊》词汇有218个在《汉语大词典》对应词条中以鲁迅作品用例作为首例书证,有541个以鲁迅作品为非首例书证。鲁迅作品书证对于《汉语大词典》编纂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并对《现代汉语大词典》的引证条目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让汉语词汇得以延续继承,并在继承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