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现代汉语助词
SRM
生成机理
识解机理
凸显/限定
摘要:
现代汉语助词(以下简称为助词)作为具有汉语本土化特征的一类词,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开始便受到了语言研究者的密切关注。诸多学者从语义视角、句法视角和语用视角对助词进行过探究,为助词研究做出了许多贡献。不过,迄今为止,很少有学者将助词看作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并建构统一的理论框架对助词的运作机理展开系统深入的分析。本研究试图在这方面做出探索。本文在后现代哲学的背景下,以生成整体论为指导,依据助词的特点建构一个探究助词认知运作机理的凸显/限定模型SRM(Salience/Restriction Model),用于系统解释助词如何作用于语义主体,并最终生成和识解话语的过程。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不同类别的助词实例的生成机理和识解机理分别进行分析研究,以检验所建构的理论框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论证其解释力。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建构了一个研究助词认知运作机理的整体性研究理论框架,即SRM。该框架以生成整体论为指导,在后现代哲学的背景下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学术资源,基于自主/依存联结模型(Langacker 1987:298-300)和整体性认知语用模型(廖巧云2011:99-101)将助词的生成和识解机理分析框架融为一体。SRM为助词的认知运作机理研究提供了一个具有解释力和可操作性的分析理论框架。该框架可以分化出“凸显/限定生成机理分析框架”和“凸显/限定识解机理分析框架”。前者着重于从意向性到话语的推衍,强调作为依存成分的助词作用于作为自主成分的语义主体,更有利于分析助词的生成机理;后者着重于从话语推导表达主体的意向性的过程,可以更好地说明助词的识解机理。第二,运用SRM阐释了助词的生成机理。由于助词的依存性,助词的生成过程包含在话语的生成之中,与语义主体息息相关。含有助词的话语的具体生成过程是以表达主体的意向性(包含意向态度和意向内容)为主导,以话语的意义即意向内容选择为开端,意向态度决定意向内容的表达方式,即由“语义主体”和“助词”两部分共同作用而达成。语义主体会在助词的作用下凸显话语表达者想要凸显的特定的性质或者限定话语表达者想要限定的特定的状态,以此来确定语义主体和助词的关系,并根据语义主体和助词的关系进行具体的助词的选择。语义主体为自主成分而助词为依存成分,作为依存成分的助词依靠作为自主成分的语义主体而存在,由语义主体决定,经过整合,语句层面的自主成分和依存成分最终形成为了话语,助词由此生成。为了证实凸显/限定生成机理分析框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分别阐释了结构助词、时态助词和语气助词作用于语义主体,以及最终生成话语的过程,并通过对结构助词、时态助词和语气助词的实例分析论证了生成机理分析框架的可行性。第三,运用SRM阐释了助词的识解机理。由于助词的依存性,助词的识解过程包含在话语识解之中,与语义主体息息相关。含有助词的话语的具体识解过程是话语理解者通过溯因推理对话语(通常为不完备表达)中的语义主体(自主成分)和助词(依存成分)进行判断,作为依存成分的助词依靠作为自主成分的语义主体而存在,由语义主体决定,而语义主体又会在助词的作用下凸显话语表达者想要凸显的特定性质或者限定话语表达者想要限定的特定状态,以此对语义主体和助词的关系进行确定。随后,经过整体性补足或者阐释,不完备的字面表达成为了相对完备的表达,并进一步确定话语的交际意图,助词由此识解。为了证实凸显/限定识解机理分析框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分别阐释了结构助词、时态助词和语气助词作用于语义主体,以及最终识解话语的过程,并通过对结构助词、时态助词和语气助词的实例分析论证了识解机理分析框架的可行性。综上所述,本文通过文献述评、理论反思及范例分析,建构了一个集助词生成机理和识解机理于一体的理论模型SRM,并结合不同类别的助词实例运用SRM对助词的生成机理和识解机理进行了验证,以此论证了SRM的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