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性质形容词
主观性
连续统
区别特征
语用
摘要:
形容词作为一个重要的实词词类,一直是语法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主要关注汉语性质形容词的主观性及程度变化并考察其带来的句法、语用后果。首先,本文根据形容词的语义特征建立临时小类并对其相应的句法特征展开描写。根据Traugott(1995)提出的“与言者相关(speaker-related)”的标准界定形容词的主观性,以连续性的观点描绘形容词主观性程度和界限。同时,句法上结合前置定语顺序、表量方式和比“字”句构成形式来判断形容词主客观程度的强弱:形容词弱主观性表现为作前置定语时更接近中心语,可以和具体的数量短语搭配表客观量,可以形成有具体差额量的“比”字句;形容词强主观性表现为作前置定语时远离中心语,只能和虚化的表量短语搭配表主观量,不能搭配具体数量短语,不能形成有具体差额量的“比”字句。其次,分析主客观程度差异造成形容词在词语搭配和表达方面的表现,对其区别特征进行形式考察。通过描写与分析得出:第一,搭配方面:(1)多项形容词定语修饰名词中心语时,主观性较弱的形容词更贴近中心词,主观性较强的则远离中心词;(2)通过定量方法统计不同性质形容词进入“程度副词+不+A”的数量和频率,相比较客观属性的形容词和主观的消极义形容词,主观的积极义/中性义形容词进入该结构的使用频率更高;第二,表达方面:(1)具有[+度量]的客观属性的形容词进入“多A?”构成疑问句一般是对“量”的询问,“多+高量度形容词?”表达中性问,“多+低量度形容词?”是有预设问;表主观评价的形容词进入“多A?”表达疑问时,一般询问事实情况或程度;(2)在比较级构成上,具有[+度量]客观属性的形容词可以自由地构成假性比较,表主观评价的形容词构成真性比较或否定性比较。最后,探讨语用过程中形容词主观性凸显或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并分析深层原因。语言交际使用是一个动态过程,形容词表现出主观性动态变化,可能是受描述主体不同、话语中程度副词和主观话语标记的制约、句法位置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究其原因,一方面,可以从说话人的视角、情感、认识得到语用解读。另一方面,动态的识解方式也为属性主体和语境不同造成的主观性凸显或功能变化提供了合理的认知理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