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高校思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智慧课堂
异化
摘要: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正式提出异化理论的文本,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秘密和诞生地”,也是法兰克福学派奉为圭臬的《圣经》。《手稿》中的异化理论是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话题,时至今日仍然具有重要价值,是展开技术异化批判的文本依据、视角资源、理论溯源。
高校思政智慧课堂作为信息化教学改革的产物,将互联网技术与思政课堂相结合,在增强师生互动、提升教学效果、创新教学形式等方面重塑着新的教学实践,契合了高校思政教学改革的信息化潮流,实现着智慧课堂教学的正面效应。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出现与发展也在加剧着异化的产生,技术异化隐患一直存在于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之中。强势的工具理性不断颠覆着师生的主体价值,造成师生的主体危机和主体价值的失落。唯有对高校思政智慧课堂中技术异化现象进行异化批判与人文反思,警惕其中的主体危机与技术危机,坚守立德树人的宗旨,明确“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才能实现高校思政教学改革的健康发展。
本论文首先对《手稿》进行文本解读,以异化理论为核心探究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来源,深入到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历史传统中,回溯并分析了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规定,即劳动者同人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同人的劳动活动相异化、劳动者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探讨并反思了《手稿》中的异化理论对智慧技术视域下的人文危机;其次,将马克思异化理论作为反思当今智慧课堂的理论武器,对当前的高校思政智慧课堂进行概念界定与现实分析,发现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技术化与人文危机的可能;最后,梳理并剖析了高校思政智慧课堂技术异化的分析立场与重建的可能性,通过坚守教育初心、回归高校思政教育的人文立场,明确高校思政教育培养思辨精神的价值诉求,重塑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价值主体地位,实现思政教学改革的育人目标。
《手稿》中的异化理论对于我们在系统性的危机视域中,以高校思政教学实践为观察对象,审视当今高校思政智慧课堂出现的技术异化危机现象,进一步认清高校思政智慧课堂技术异化的本质与根源,也为当前社会中技术现象反思提供思想资源。以马克思异化理论为基础,认清智慧课堂的“双刃剑”效应,让技术创新归位于工具服务,从而为智慧课堂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融入到高校教育环境,提供更为理性的视角,为意识形态认同、立德树人教育的技术化趋势提供警醒;也为高校思政教学实践摆脱技术异化,走向和谐的师生关系提供方法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