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马克思
人与自然
《手稿》
现代性批判
摘要:
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在英国兴起的工业革命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变革,在经济层面,它使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生产,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厂,实现了生产效率的提升,社会财富的涌现。在阶级层面,工业革命使依附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逐渐消失,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作为工业革命的产物开始发展壮大。但社会财富并不是以合理的方式增加的,而是以“异化的形式”存在的,这是建立在生态环境被破坏的基础上实现的。十九世纪中叶以来,全球生态环境愈发严峻的形势,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加深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马克思正是在对资本主义现实状况的深刻反思和对人类社会发展前途的重点关注下,批判并发展了黑格尔唯心主义自然观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自然观,建立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对象性视域,在对资本主义社会不合理的生产方式的批判中,形成了自己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虽然是马克思的青年时期的著作,但其中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的现代性批判理论。
全文由五个部分构成。第一个部分是导言部分,主要针对《手稿》中的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的现代性批判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深入探讨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第二部分立足于时代背景,探讨现代性思想的起源和发展,并指出现代性的一般特征和根本困境。在此基础上,阐述马克思对现代社会反思和批判,为后文做好理论准备。第三部分,基于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思想来源,论述马克思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自然观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自然观的批判与和超越,并通过对马克思文本著作的深刻解读,以马克思的思想转变为划分依据,揭示出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现代性批判视角。第四部分围绕《手稿》中的“人与自然关系”这一核心思想进行探讨,指出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内涵以及异化现实,探讨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主要成因,并提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践路径。第五部分主要是立足于中国实际情况,深入挖掘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当代价值,在其现实路径的指导下,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矛盾问题,为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走以实现人民幸福为发展目标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理论借鉴。
“人与自然关系”理论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全过程。马克思以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为理论视域,提出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人化的自然观”。《手稿》中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不仅为西方生态学马克主义提供了思想渊源,而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思想提供理论指导。我国始终以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为理论指导,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