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城市更新
旧城区
功能置换
公共空间
摘要:
作为城市发展的基本组成要素,旧城区公共空间承载着居民日常公共活动和交往活动的功能,是当前我国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然而由于传统大规模、粗放式的城市更新,导致旧城区公共空间出现功能结构单一、形态方案雷同、尺度不合时宜、配套设施落后、空间品质不高等一系列问题,同时也对旧城区的人居环境产生了不利影响。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与存量时代的步入,城市更新开始向“存量优化”转变。同时,国家政策的出台要求盘活存量用地、鼓励城市设计的开展,使得如何对旧城存量用地进行改造设计,成为现阶段旧城更新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旧城区功能置换式公共空间作为对存量用地再开发的典型代表,也愈加成为一种建设趋势。以旧城区功能置换式公共空间为研究主体,通过对功能置换式公共空间的概念界定及国内外城市更新和公共空间相关的理论、实践研究的分析,归纳利用有机更新理论、行为心理学理论及城市色彩理论,明确旧城公共空间设计的复杂性。因此在现存旧城公共空间无法满足人们使用需求的情况下,引入功能置换的模式,通过新的功能元素的介入促进旧城区的自我调整,不仅更新了区域的使用功能,更是对旧城空间体系的整合。立足于旧城区功能置换式公共空间的特征及类型,分析其设计中需要研究的关键问题,而受旧城区复杂城市环境的制约,使得城市空间的联系、旧城活力的激发、用地功能的完善、历史文脉的延续、就地材料的利用、实施成本的控制都成为功能置换式公共空间研究的重要方面。结合设计的关键问题及居民对公共空间的功能需求,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展开旧城区功能置换式公共空间的设计策略研究,明确了宏观层面对城市整体的研究——运用“融合城市空间的整体性设计”策略,以城市用地功能定位和空间结构整体优化的具体手段协调整体城市空间、活化旧城衰败的区域;中观层面对场地本身的研究——以场地文化延续传承、使用人群需求植入和建筑实体风貌协调进行“解决使用功能的地域性表达”,主要表现在城市文化传承、场地特征延续,需求模式构建下的空间可达提升及合理尺度营建;微观层面对具体设计的研究——以就地材料保留利用和人性景观空间营造进行“考虑实施成效的适应性设计”,包括就地材料、地面铺装、景观小品、景观设施、植物景观等方面。最后结合平原县和谐广场南地块的实践案例,从用地功能定位、空间体系融合、场地特征保留、游园形态设计、建筑实体更新、材料循环利用、人性场所营造等方面进行策略验证,打造功能完善、具有活力的旧城区公共空间,希望以相关研究成果为旧城区功能置换式公共空间的研究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