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全域旅游
乡村
公共空间
摘要:
乡村公共空间是千百年来村民日常活动的见证者和记录者,是乡村公共活动展开的大众舞台,是维持社会和谐与生活便利的交往空间,在乡村缓慢封闭的自适应进化过程中,满足了村民集体活动、交流聚集、休憩娱乐等基本需求,成为村落信息交流与公共事务发生的焦点。然而,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下乡村,由于价值观念的叠合与冲突,公共空间原有的交往交流和集体活动逐渐衰减,乡村公共空间本身已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逐渐变得功能形式单调枯竭,空间利用效率低下、乡村特色淡化消失,正在失去存在的价值。论文以乡村公共空间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乡村人居环境改造热潮中易出现的形式解读问题,运用理论分析、案例分析、设计实践等方法,研究全域旅游背景下的乡村公共空间必将出现的本质改变,发掘乡村公共空间的存在价值,借助乡村产业转型的契机,探寻为乡村公共空间重新注入活力的有效策略。通过解析全域旅游背景下乡村的生产、生活空间在功能适应性方面的当代转换,挖掘村民与游客各自对公共空间在实体形态和精神品质上不同的需求层次,剖析人群活动特点,以全域旅游为依托,探寻丰富空间功能、梳理空间界面、完善服务设施、增强空间特色的设计方法,主张在设计中引用共谋共建共享理念,实现现有资源的整合利用,实现乡村公共空间由点及面的重组与融合,使濒临消失的传统乡村公共空间转化为适应全域旅游需要的当代乡村公共空间。论文对笔者完成的“和平村公共空间设计”进行了系统介绍与设计方法总结,将研究成果转化为设计实践指导,尝试建构符合时代语境下的空间形式,提出满足全域旅游功能需要,并具有地域特征、形式完美的新型乡村公共空间设计对策,使研究的价值得以体现。论文主要由以下六部分构成:第一章,绪论,结合国内外公共空间相关研究阐述研究背景,明确研究对象,确定研究方法;第二章,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综述,对全域旅游、乡村、公共空间、乡村公共空间进行概念界定,并对有机更新、空间认知、场所精神等相关理论及其关联性进行综述;第三章,乡村公共空间实例研究,通过实例研究,分析传统乡村公共空间在当下价值观念叠合与冲突中的过渡形式,以及适应全域旅游所需要的乡村公共空间的现状与特点,总结其相应策略;第四章,全域旅游背景下的乡村公共空间设计策略研究,结合前文论述,分析不同人群的需求,挖掘空间转变,提出全域旅游背景下的乡村公共空间设计思路与设计策略;第五章,和平村公共空间设计实践,以和平村接待中心及民宿户外空间设计为载体,提出设计目标、设计原则、设计理念,总结具体设计手法,验证前文的研究结果;第六章,研究结论与展望,总结论文研究成果,得出全域旅游背景下的乡村公共空间设计的具体结论,并对后续研究进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