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博物馆化
高密度城市
走廊型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设计
摘要: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口众多与土地短缺的矛盾日益尖锐,高密度城市应运而生,在我国乃至世界现行的规划方式下,原有的城市群缺少了相应的联系、各城市要素变得相对独立,继而转变为一座座城市孤岛,缺乏活力。另一角度而言,面对现状,由于部分设计者的思维定式问题,解决手段仍然相对单一,一味加高楼层、增加装饰,并没有起到真正的解决作用。高密度城市如何管理、文化缺失现象如何应对,是当今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选择从高密度城市公共空间角度来解决以上问题,在公共空间中,走廊型公共空间作为使用频率较高、应用较为广泛、文化属性较强的空间形式,是首先实验的区域。大众很容易通过一段走廊型公共空间形成第一印象,感知背后的精神风貌和底蕴。本文研究目的是在工程设计领域以新的设计角度,探求一种在高密度城市中更符合大众需求的设计方式和城市管理新方法。博物馆作为现代文化场所,是历史文化的精华展示、是文化记忆的传承与发扬、是传播和弘扬国家文化的重要途径、是树立和打造城市气质和形象的主要手段,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感召力,恰恰弥补了当今高密度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不足。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案例调研法和经验总结法对博物馆学基本理论结合叙事学、环境行为学等科目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和总结提炼,探究更深层次的教育感化和文化传播作用,在此基础上整理提出“博物馆化”三要素设计方法。将“博物馆化”三要素设计方法应用到高密度城市走廊型公共空间设计中,通过由小到大的具体实例进行验证,继而深入探寻我国高密度城市中公共空间的“博物馆化”设计,为现有高密度城市公共空间格式化、装饰化、文化性差等问题提供一种可行的弹性解决方法,为高密度城市提供一种艺术化的管理方式。本文的创新点在于:1.首次将博物馆学引入到公共空间设计中,以博物馆的设计理念丰富走廊型公共空间的内涵。以此作为契机,映射高密度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响应国家全民大科普号召,使公共空间成为城市的历史的放映机和新时代的文化传播站,扩大宣传力和影响力,提高环境主题性,引导大家广泛关注,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养。2.整合了博物馆学、戏剧文学、环境叙事学、环境行为学和形式语言等学科,在工程设计领域系统的完善“博物馆化”内涵,通过整合各学科精华提出“博物馆化”三大要素即环境要素展品化、人流路径展线化、实现手段多元化,以期用艺术化手段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增强城市联系及个性。3.改变传统以工程设计中一功能为主导设计方式,秉承可持续发展的设计观念,更多从大众心理角度出发,关注空间的人文影响力,从城市、环境、人三个角度的行为引导、关系、组织形式、互动参与等多方面进行思考,创造人性化、个性化、开放包容、联系又独立的公共空间,以丰富高密度城市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