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地理媒介
城市公共空间
城市意象
交往空间
设计策略
摘要: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行为和生活习惯,从而打破了人们行为与空间的传统关系,很多实体公共空间因为功能被互联网取代而出现萎缩的忧虑。随着传播方式和体验偏好的改变,数字媒介的发展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转型产生了重要影响,城市公共空间的新形式和活力成为值得探讨的话题。传统的审美规律受到虚拟信息重构的冲击,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视角也需要相应调整,而作为当代社会文化载体的地理媒介则提供了这种全新的视角。本文的中心议题是重新审视信息技术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关系,思考如何激活数字媒介技术的潜能以更新现有的城市公共空间,使其满足人们对技术进步与生活体验的双重需求,从而吸引个体回归现实,回归人与人重新互动,实现人与人、人与生活的重新连接。其中作为物质实体的城市公共空间对变化的回应是本文所关心的核心。首先,文章分析了城市公共空间和地理媒介有什么样的联系。接下来就在“万物互联,万物为媒”的语境下,探讨人们主观世界中公共交往意向以及客观城市意象的改变。通过哲学、传播学和城市公共空间理论所提供的逻辑框架,研究地理媒介是如何通过改变交往空间、意象空间,进而改变城市空间的,进一步总结了当代城市公共空间无界化、人性化、弹性化的发展新趋向,这也是当下人们基于日常生活实践对公共空间提出的新诉求。其次,文章围绕地理媒介在重塑城市公共空间所呈现的可能性:地理媒介具有改变和增强人们空间体验的能力,将媒介元素的空间植入和空间意象的媒介化传播作为空间体验增强的实现路径建构基于地理媒介的空间场景策略:无界化策略——适影像营销的空间产品设计;人性化策略——具身体验为主的空间情境塑造;弹性化策略——动态协调的复合空间设计。通过不同城市空间的实际案例进行了论证,认为地理媒介将成为现代城市乃至未来城市“空间制造”实践的重要发展方向。最后,文章结合地理媒介理论,运用PSPL研究方法对广州北京路商业步行街进行实证研究,意在填补地理媒介理论在中国实践经验的空白,从而拓展中国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视野。北京路取得的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地理媒介在重塑城市公共空间的可能性,以及地理媒介在中国城市公共空间应用的发展空间和光明前景。在文末作者提出了对传统城市公共空间研究的反思和对未来城市研究的展望。城市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以建筑模式语言为代表的从空间到空间的静态分析框架可能已经不再适合分析指导当代的城市空间发展。我们应该试图找寻一种动态的,保持自我批判和更新的框架,来面对未来的地域建筑和城市。而由于城市的复杂性,一切以绝对意义、价值观念等为角度的研究都将被证明是片面的、狭隘的,本研究主张对城市现状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想象,不是简单的推翻现有空间,创造一个新“场所”,而是从蓬勃发展的新媒介领域中提取元素拓宽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概念,为传统公共空间设计的思维模式提供符合时代特征的研究方向、可行的理论思路和合理的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