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老旧社区
社区公共空间
儿童友好型空间设计
摘要:
随着社会各方面的高速发展,单一外扩型的社区建设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下,社区的发展目标也由满足单一对象的基本生活需求转变为了“以人为本,多元参与”。面对新时代提出的挑战与要求,我国明确指出了社区公共空间建设与改造中儿童友好理念的重要性。老旧社区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发展历程与居民情感记忆的重要物质载体,有着重要的社会价值与精神价值,却面临着物质与功能的交织性衰退与缺乏带来的各种问题,与当下对社区公共空间品质的要求相去甚远。然而,在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的改造过程中,始终是以成年人作为主要的考虑对象。儿童作为社区居民中不可忽略的群体以及社区公共空间的重要参与者,却长期处于被忽略的状态,成为了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改造中的“盲点”。社区公共空间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除学校以外活动最为频繁的区域,是儿童认识自我、认同自我的重要场所,也是儿童走出家庭、接触社会的第一步。友好的社区公共空间是儿童最好的“启蒙学校”,对儿童自信心与文化归属感、社会归属感的培养有着相当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老旧社区公共空间应该重视儿童的需求、尊重儿童的基本社会权益、合理增加儿童供给资源,为儿童提供更好的社区公共空间环境。基于以上原因,本文针对老旧社区儿童友好型公共空间设计进行了探讨。重点在于老旧社区公共空间在功能与形式上如何满足儿童需求、吸引儿童参与、产生积极影响,同时“寓教于乐”,让儿童在活动的过程中了解人文历史,亲近自然环境,培养社会意识。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国内外案例分析、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国内外的儿童友好型社区公共空间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行为需求以及心理需求进行了解析,针对儿童需求对空间的设计原则与设计策略进行了探讨以及具体运用。本文一共由五个章节构成。第一章绪论部分,对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提出了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章是对本文研究对象的基本概念以及研究范围进行界定,对相关理论进行解析,为后文提供理论基础。第三章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基于相关理论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生理特征与心理特征,对儿童需求的具体分析。二是基于对儿童需求的分析,针对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的实际情况,对空间的设计原则展开的探讨。第四章通过前文的相关理论支持与具体分析探讨,从在地性、层次性、多元性三个方面提出了老旧社区儿童友好型公共空间的设计策略。基于设计策略展开了设计实践,结合本人的毕业设计展示了具体的设计方法以及设计表现。为儿童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也是检验环境质量的重要标准。作为设计者,应该从儿童的角度出发,通过设计为儿童提供更加有利于成长的积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