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乡村
公共交往空间
全龄友好
景观设计
摘要:
我国乡村由于亲缘、地缘的影响,乡村居民更易发生交往行为、公共活动,而这些活动的产生需要物质空间作为载体,乡村的户外公共交往空间作为承载村内居民情感联系与传统文化继承的物质空间,是乡村建设的重点内容。但是随着近年来城市化的发展,导致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儿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而交往空间的建设往往是对城市模式的照搬,未能充分考虑现有村内居民对此空间安全使用、文化认同的需求,因而产生公共交往空间的“有地无用”、“重造型、缺内涵”等用地矛盾与不适用现象。论文以全龄友好设计理念出发,以乡村公共交往空间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全龄友好所涉及内容,采用文献调研、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层次分析等研究方法,提炼全龄友好型乡村公共交往空间的建设侧重点,完成不同群体对公共交往空间具有平等使用、可参与的机会,达到空间使用的安全保障与社会的融入,探讨出适宜乡村公共交往空间建设的设计内容。论文首先梳理国内外全龄友好与公共交往空间发展现状,梳理发展脉络,判断国内研究的发展趋势。基于此,掌握全龄友好、公共交往空间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用以全龄友好设计理念指导乡村公共交往空间建设。通过上述的理论研究之外,以甘泉村为例,进行实地调研,通过测绘、观察、访谈、问卷等形式,总结乡村公共交往空间现有存在的问题及乡村居民的满意度评价,结合前期文献资料的分析,提取关于全龄友好型交往空间建设指标,邀请专家打分,通过层次分析法、对权重赋值,提取设计侧重点,并提出乡村公共交往空间的全龄友好建设的设计策略与方法。基于上述的研究成果,依照相关设计规范,结合实际问题,提出相应的设计定位与设计方案,营造平等、共享、尊重的乡村公共交往空间。综上所述,论文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全龄友好设计理念介入到乡村公共交往空间的建设中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与方法,在此基础上,运用到设计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