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纪录片
作家形象
塑造方式
视听语言
摘要:
近些年来,诸如《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文学的故乡》、《文学的日常》等一批展现作家“形象”的优秀纪录片逐渐进入观众视野之中。这类纪录片聚焦于鲜明的人物形象,以个体或群像的真实生活为蓝本,讲述着拍摄对象的生存方式和生存境况。一部纪录片内涵的表达,也仰仗于其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在纪录片中塑造和建构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要求创作者将视听语言同叙事策略相结合,深挖人物生活的细节,平视拍摄对象的真实生活,从而赋予人物独特的影像内涵,传递人文层面的关怀。作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职业,指那些将文字创作为毕生己任的人,此外还特别指代文学创作上有建树之人。进入新时代以来,文化工作者在文学创作工作中逐渐焕发出新内涵。本论文研究的重心在于纪录片“作家”形象的塑造,详尽地整理关于作家“形象”塑造方面的文献资料,主要从叙事手段、视听语言、文本解读等方面揣摩作家“形象”的塑造方式,融汇文学、电影等艺术形式在作家“形象”塑造方面的经验,探求当下媒介语境下纪录片中作家“形象”的年轻化呈现方式。本文由四个章节构成,对纪录片中的作家“形象”进行细致研究。首先,笔者参照学界现有研究成果,在论文第一章节先是对纪录片、人物形象、艺术形象的概念进行界定,而后运用综合艺术的形象塑造经验,阐述塑造作家“形象”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我国现当代综合艺术“作家”形象塑造的发展趋势。论文第二章到第四章,按照影视制作的前、中、后期的逻辑进行撰写。论文第二章节围绕以作家为主要拍摄对象的纪录片的前期选题和叙事策略进行探究,并在这一章节中结合哔哩哔哩等互联网平台作品作为例证,论述了纪录片中“作家”形象的年轻化的前期呈现方式。论文第三章节则从视觉语言角度分析了纪录片在中期拍摄阶段,建构“作家”形象的方式,同时将同一选题的纪录片作品进行比较,研究其在视听语言方面的得失。论文最后一个章节着眼于影视后期阶段的“作家”形象塑造方略,包括DIT阶段素材的管理、精剪阶段的调色管理、听觉语言的运用等。除此之外,论文也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进行总结,以期能为自己的毕业作品起到指导作用,同时对展现作家风貌的纪录片作品提供借鉴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