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斯里兰卡汉语教师志愿者
跨文化交际
案例分析
解决策略
摘要:
斯里兰卡的汉语教学历史悠久,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真正发展则是在2007年孔子学院和2009年孔子课堂建立之后。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斯里兰卡的汉语教学工作逐步走上正轨。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提出,中斯两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日益密切。伴随着斯里兰卡人学习汉语的热情日益高涨,斯里兰卡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学习汉语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因此中国国家汉办每年向斯里兰卡派出的公派教师和汉语教师志愿者数量也在不断增加。2018年笔者赴斯里兰卡任教,通过调查,笔者了解到2018年斯里兰卡在任汉语教师志愿者及公派教师共32人,分别任教于三所孔子学院及其教学点和一所孔子课堂。其中2018年新赴任的汉语教师志愿者有18人,分别任教于斯里兰卡的两所孔子学院及其教学点和一所孔子课堂。随着中国派往斯里兰卡的汉语教师志愿者逐年增加,他们来到斯里兰卡之后面临的是不同于中国的文化,尤其是对于第一次来斯里兰卡的汉语教师志愿者而言,很多志愿者教师是首次面对异质文化,因此他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不同程度的跨文化冲突,如在生活中,志愿者与当地人接触产生的跨文化交际问题;在教学工作中,由于文化差异等因素产生的教学问题等。遇到这些文化冲突是否会影响志愿者教师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呢?志愿者教师又是怎样去应对这些文化冲突呢?针对这些问题,在本篇文章中,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调查研究。在第一部分中,笔者对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内容、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了简单探讨;对跨文化交际相关文章进行了综述;笔者将斯里兰卡的国情从地理与文化、历史与文化和节日与文化三个方面进行了简单分析;在第二部分中,笔者以荷兰心理学家Hofstede的文化尺度理论为本文的理论依据,采用了归纳分析法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笔者对收集筛选后的20个案例从案例的来源、案例分类的理论基础以及对案例进行具体的分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第三部分中,笔者从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个方面对赴斯里兰卡汉语教师志愿者跨文化交际问题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中,针对赴斯里兰卡汉语教师志愿者出现的这些跨文化交际问题,从志愿者教师自身、国家汉办以及培训单位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些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