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论元结构
句法解析性
界面假设
习得障碍
语别化教学
摘要:
结果类成分普遍存在于世界各种语言中,中文、英文和日文也不例外。由于其特殊的表达要求,中、英、日文中的结果类成分在语义表达上高度相似,都是用来表达某个动作引起某种状态改变的结果。但在语义的相似背后,却还有诸多不同的地方。按照是否允许V-V动补复合词的出现、是否能够遵守直接宾语限制原则、是否有可能产生歧义和是否能够产生使役化转换这四个标准,我们可以对中、英、日文进行交叉对比。造成四个标准区别的更深层次原因是复合词聚合机制,论元生成机制,以及从词汇到句法的算法机制的本质不同。而这些本质的不同,会形成一个个的内部接口,引起可能的习得障碍或是习得延迟。建立在普遍生成语法框架下的界面假设相信,成人二语习得的最大障碍并不来自于单一的某个语言领域,比如句法、语义、词汇等,而是来源于需要几个领域共同作用的接口。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学界不断的讨论,现在的主流观点认为,在这些接口中,由整个算法机制内的不同内部子集产生的接口一般都不会对习得造成太大障碍,即便使习得产生了一定的延迟,最终也是可以被克服的。然而,Yuan (2010)和Zhao(2012)分别撰文指出,对于接口的习得障碍判断不能全盘泛化,应当要根据不同句法所涉及的不同参数来分别讨论。为了验证内部接口的习得情况,本文针对在句法分析基础上得出的习得接口情况选取了12名英语使用者,19名日语使用者以及12名母语使用者作为参照组,测试了他们对于由汉语V-V动补复合词产生的歧义句,使役化转换和打破直接宾语限制原则这几种语法表现的习得情况,通过spss分析组间显著性差异,用严谨的数据支持了Yuan(2010)和Zhao(2012)的论断:即对于习得过程中接口的脆弱性问题不能泛领域化、全盘化,要考虑到各个语法现象中运行的不同算法机制的各个参数情况,内部接口并不是都能被完全克服,即便是同一种词汇---句法接口,情况也不近相似。在这样的论断基础上,通过对于数据和句法分析的进一步整合比较,我们能够发现在汉语V-V动补复合词的习得过程中,母语负迁移和正负语料的缺失可能是造成习得障碍的最大原因。要想最大限度地克服这些习得中的障碍,就需要我们使用语别化的教学方针,具体地分析每种语别可能造成的接口困难,因势利导。对于日语使用者而言,虽然日语中的V-V动补复合词与中文的表层结构非常相似,但深层聚合机制,论元生成机制,词汇---句法机制都有诸多不同,造成了他们的习得障碍,所以在教学上,我们应当采取显性教学为主,建构主义的隐形教学为辅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尽早地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区别,同时增加正负语料的输入,实现真正的语法重建。而对于英语使用者而言,他们的母语中并没有V-V动补复合词,因而他们开始语法重建的过程相对而言较早,他们的主要习得障碍在于非作格V-V动补复合词的使役化转换,主要习得难点在于如何在日常用语中自觉使用V-V动补复合词,因而,我们应当主要采用以形式为中心的任务型教学法,帮助学生在克服母语负迁移障碍的基础上,自觉地在日常生活中使用V-V动补复合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