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国日语学习者
使役态
理解与产出
习得困难
教学语法
摘要:
使役态作为日语语态之一,在日语语法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傅,2015a,2015b;庵,2018),是学习者在初级阶段必学的语法项目(高桥·白川,2006;岩田,2012)。然而,对于学习者来说,使役态的习得却并非易事,存在诸多困难(罗,2010)。有学者提出,不建议让学习者在初级阶段学习使役态(e.g.,田中,2005;庵,2012a,2013a)。上述改革建议,一方面打破了现有教学语法的“体系主义”弊端,另一方面却被视为一种回避困难的“消极对策”(菊地等,2005)。语法学习中存在的困难表现为多种形式,其原因也不可一概而论,不能仅从某一侧面轻下结论“使役态习得困难”,更不能因为习得困难而放弃对该语法的习得。学习者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我们有必要考察学习者的习得情况,进一步探讨“使役态习得困难”相关问题。已有研究结果表明,学习者对使役态的习得情况受到语言因素(使役态的用法分类)和学习者因素(学习者的习得阶段)的影响(e.g.,谢,2016;胡,2020)。即,不同用法之间以及不同阶段的学习者之间,习得情况存在差异。然而,研究者多关注学习者的产出情况,鲜少考察产出层面存在的困难,对理解情况以及理解层面存在的困难更是缺乏探讨。由此可知,已有研究未能解决“使役态习得困难”相关问题。即,(1)学习者在使役态的不同用法的习得中是否都存在困难,(2)学习者在使役态习得的不同阶段中是否一直存在困难,(3)学习者在使役态习得的理解层面和产出层面上是否存在相同的困难,以上三个疑问尚待解决。为解决上述疑问,本研究以中国日语专业学习者为对象,聚焦理解和产出两个层面,采用定量实证数据收集与统计方法,系统探讨了日语使役态的习得情况以及习得困难。本研究的具体课题如下:课题1:对于使役态这一语法项目,学习者在理解层面的习得情况如何?课题2:对于使役态这一语法项目,学习者在产出层面的习得情况如何?课题3:对于使役态这一语法项目,学习者在理解层面和产出层面分别存在怎样的习得困难?课题1聚焦理解层面,通过可接受度判断测试和确信度判断测试,考察了不同年级的学习者对于使役态5种用法的理解情况。可接受度判断测试的结果表明,学习者在理解使役态时,对于不同用法的可接受度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年级的学习者之间,可接受度的差异不显著。具体结果显示,学习者对不同用法的可接受度呈现“诱发”=“代替他动词”=“强制”>“因果”、“诱发”>“许可”的倾向。确信度判断测试的结果表明,学习者在理解使役态时,不同用法之间以及不同年级的学习者之间,确信度均存在显著差异。具体结果显示,学习者对“诱发”的确信度高于“因果”和“许可”;不同年级的确信度呈现“1年级<3年级=4年级”的倾向。由此可知,对于学习者来说,“因果”、“许可”等用法在理解层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课题2聚焦产出层面,通过单项选择测试,考察了不同年级的学习者对于使役态5种用法的产出情况。单项选择测试的结果表明,学习者在产出使役态时,不同用法之间以及不同年级的学习者之间,正确率均存在显著差异。具体结果显示,不同用法的正确率呈现“强制”>“因果”>“代替他动词”、“强制”=“许可”>“诱发”=“代替他动词”的倾向;不同年级的正确率呈现“1年级=2年级<3年级=4年级”的倾向。由此可知,对于学习者来说,“代替他动词”、“诱发”、“因果”等用法在产出层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但困难度会随着习得阶段的发展而逐渐降低。课题3基于对理解情况和产出情况的综合分析,进一步探讨了学习者习得使役态时理解层面和产出层面可能存在的困难。结果表明,(1)学习者的理解情况与产出情况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尚未形成较强的相关关系。(2)理解情况与产出情况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但差异会随着习得阶段的发展而逐渐缩小。(3)对于学习者来说,除“强制”以外的其它用法,在理解层面或产出层面均存在一定的困难。具体结果显示,“许可”用法是在理解层面、“诱发”和“代替他动词”用法是在产出层面、“因果”用法是在理解和产出两个层面存在一定的困难。由此可知,学习者的理解情况和产出情况之间既有相关性又有差异性,学习者在理解和产出两个层面上存在的习得困难也不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