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国国际贸易共生网络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贸易隐含碳
生态网络分析
摘要: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取得重大成就。但是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式外贸模式造成中国出口产品中存在着大量的隐含碳。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家,正承受着来自国际社会巨大的碳减排压力。国际贸易作为造成中国碳排放的重要原因,如何准确核算中国在国际贸易活动中的碳排放,科学分析中国贸易和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是中国在国际贸易中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研究全球视角下中国国际贸易共生网络的结构功能及碳排放演化特征,对中国在减少碳排放的前提下通过贸易实现经济增长,构建绿色产业和贸易结构体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以不同国家(地区)的产业部门为节点,以产业间货币商品流动为节点的有向链接路径构建国际贸易共生网络,通过多区域投入产出表定量表征国际贸易共生网络。在此基础上,通过环境扩展的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将2000,2005,2010,2015和2020年的中国国际贸易共生网络的货币流转换为碳排放流,基于碳排放流构建国际贸易共生网络碳排放网络模型。采用生态网络分析方法,从网络结构、功能和可持续性方面剖析中国国际贸易共生网络,同时分析国际贸易共生网络结构功能演变趋势下的中国产业部门碳排放演化特征。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2000-2020年间,建筑业和公共行政、教育、卫生、娱乐和其它服务业对网络有较强的依赖性,采矿和采石业在研究期间只与电、气、水业存在较强的依赖关系,并且依赖程度从2000年的0.56持续上升到2020年的0.80,增长率为43.17%,是未来产业和贸易结构调整需要重点关注的部门。研究期间,中国国际贸易共生网络的驱动力和拉力生态等级均为不规则结构。(2)2000-2020年间,建筑业和电、气、水业既是直接效用的主要贡献者也是间接效用的主要接收者。采矿和采石业,电、气、水业和贸易业与世界其它国家(地区)的互利共生关系在效用关系中的占比一直排在前三位,中国产业部门之间有30.88%的效用关系发生转变。中国国际贸易共生网络的鲁棒性处于冗余较高,效率较低的不可持续状态,还有较大的调整空间。(3)中国生产侧碳排放由2000年的3178.05 Mt COe增长到2020年的10903.21 Mt COe,增长率高达243.08%。引起生产侧碳排放的主要部门为电、气、水业,石油、化工和非金属矿产品业和金属及金属制品业。2000-2020年间,亚太其它,欧盟,美国,日本和中东其它是引起中国生产侧碳排放出口的主要国家(地区),并且中国产业部门到美国、日本和欧盟产业部门的碳排放沿产业链流动路径较为相似。(4)2000-2020年间,建筑业,公共行政、教育、卫生、娱乐和其它服务业,电、气、水业和电气设备、机械业在中国消费侧碳排放总量中的占比为64.29%-71.46%。中国消费侧碳排放主要是由亚太其它,中东其它,俄罗斯,欧盟和美国驱动的,但是这些国家(地区)产业部门到中国产业部门的碳排放沿产业链流动路径在2000-2020年间存在明显不同。在全球变暖和能源匮乏的双重压力下,本文的分析结果可以对中国调整产业和贸易结构,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