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食品检测
化学性危害因子
纳米纤维
聚苯乙烯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摘要:
危害因子泛指可影响人身健康,导致组织损伤、对机体功能有破坏作用、甚至是致死作用的物质。多年来,由食品化学性危害因子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如“毒奶粉”、“瘦肉精”、“毒奶瓶”、“白酒塑化剂”和“特氟龙”等。为保障食品安全,世界各国制定了相关法规与标准,危害因子检测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由于食品中可能存在色素、有机酸、糖、脂肪等杂质,开发高选择性、大吸附容量的新吸附剂,建立简单、快速的样品前处理技术,对消除基质干扰、浓缩分析物,提高检测方法灵敏度至关重要。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表面活性高、渗透力强、吸脱附快、易于修饰,是一种有发展潜力的吸附剂,基于纳米纤维的萃取技术操作简单、快速、有机溶剂用量少,绿色环保。本研究针对传统前处理方法有机溶剂用量大、耗时长、效率低等问题,以食品中频繁超标的农兽药或引起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危害因子为研究对象,制备了与目标物有潜在作用位点的聚苯乙烯基功能纳米纤维,并进行表征,联合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建立了糖皮质激素、氟喹诺酮、有机磷、全氟化物、双酚类等72种危害因子检测方法,并用于实际样品检测。主要内容如下:1.聚苯乙烯纳米纤维提取牛奶中25种糖皮质激素通过关联分析纤维材料的表征参数和萃取效果,以及与常用市售微米级颗粒共聚物吸附剂萃取性能进行比对,明确了形貌是提高材料吸附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该方法测定25种糖皮质激素的基质效应为-5.6%~4.2%。方法验证数据显示,目标物在1~100 μg/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5;方法检出限为0.04~0.10 μg/kg,定量限为0.13~0.33 μg/kg;回收率为71.5%~105.1%,相对标准偏差为1.8%~10.1%。该方法用于牛奶中糖皮质激素残留的检测,在某些市售样品中检出微量皮质醇。2.磺化聚苯乙烯-聚乙烯吡咯烷酮纳米纤维提取动物源性食品中14种氟喹诺酮与未经修饰的聚苯乙烯相比,该纤维亲水性增加,有利于极性较大的氟喹诺酮的吸附;吡咯环上的羰基、修饰上的磺酸基团以及存在的芳香环是潜在的可与目标物产生氢键、静电以及π-π相互作用的位点。方法验证数据显示,14种氟喹诺酮在0.1~50.0μg/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5;方法检出限为0.05~0.20 μg/kg,定量限为0.17~0.66 μg/kg;回收率为84.9%~105.8%,相对标准偏差为1.0%~11.5%。在样品检测中,该方法与国家标准检测方法结果相符,部分样品检出的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总量超出了国家标准限量。3.聚苯乙烯-聚吡咯纤维在食品接触材料中17种全氟化物迁移检测中的应用研究食品接触材料及食品中全氟化物检测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是目标物浓度太低,不仅需要高灵敏的检测器,更要有能够降低基质效应富集目标物的前处理技术。本研究利用聚苯乙烯-聚吡咯纤维表面多作用位点的特点,开展样液中目标物的富集浓缩前处理研究。由于纤维对全氟化物的强吸附性,在甲醇中加了乙酸铵-乙酸溶液以提高目标物的解析效率。方法验证数据显示,17种全氟化物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7;检出限为0.6~5.0 ng/kg,定量限为2.0~20 ng/kg;回收率为89.4%~120.0%,相对标准偏差为0.2%~9.8%。应用该方法检测了烧烤纸、微波炉爆米花包装袋等食品接触材料中全氟化物的含量,选取阳性样品开展迁移实验,探究烧烤纸在实际使用中有害物对肉类样品中的迁移情况。4.基于聚苯乙烯-聚吡咯纤维前处理的食品模拟液中双酚F和双酚S的测定通过不同纤维对双酚F和双酚S的吸附性能差异探究了纤维对双酚F和双酚S的吸附机理,证实了聚苯乙烯-聚吡咯纤维萃取柱对水、4%乙酸、10%乙醇模拟物中的目标物均能较好的吸附,重复使用10次,提取效率为72.8%~84.2%。方法验证数据显示,双酚F和双酚S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方法检出限为0.1 μg/L和0.01 μg/L,定量限为0.3 μg/L和0.03 μg/L;回收率为100.6%~110.9%,相对标准偏差为96.2%~107.2%。新建方法用于样品检测验证,在酸奶杯和冰淇淋杯中检出少量双酚S。5.聚苯乙烯-羟基化多壁碳纳米管-聚吡咯复合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其在有机磷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利用混溶共纺和原位聚合,制备了聚苯乙烯-羟基化多壁碳纳米管-聚吡咯复合纳米纤维复合纳米纤维。纤维组成成分含有多种功能基团,可提供氢键、疏水作用、π-π共轭、离子交换等多重作用位点,对色素,有机酸、糖等杂质有良好的吸附性,而对乙腈中的检测目标物吸附较微弱,可达到与标准中采用的QuECHERS(Quick、Easy、Cheap、Effective、Rugged、Safe)法相当的基质效应去除效果。方法验证数据显示,14种有机磷农药在1~200 μg/L线性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