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声学人工结构
噪声控制
消声
隔声
泵房
车载泵
摘要:
泵系统广泛应用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工作时会产生严重的噪声污染,因此,对泵系统工作噪声的控制是本领域研究的难点和热点。声学人工结构具有超薄、可开放和易调控等特点以及卓越的声波操控性能,已成为当前消声降噪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在泵系统噪声控制方面具有应用前景。本文基于声学人工结构设计超薄低频通风隔声/消声结构,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理论分析及实验验证等方法相结合,深入研究所设计隔声/消声结构的性能与物理机制,并提出了相关的带宽优化方案,为其在泵房、车载泵等实际场景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成果如下:1.超薄宽带消声墙设计及其在泵系统噪声控制中的应用(1)提出了基于多腔结构超表面单元的超薄平面消声墙(厚度为工作波长的1/90)。基于单元单极米式共振模式的激发以及单元上侧平板圆孔与内部4条狭窄通道内产生的热黏损耗,单元在239Hz实现近完美声吸收,声吸收率峰值和相对带宽分别可以达到了0.97和12.9%。通过设计由4个具有不同参数的单元构成的超表面复合单元(2×2阵列),实现了宽带吸声效应,相对带宽可以达到18.7%。实验测量与数值模拟结果吻合很好。(2)提出了基于双通道共振单元的深度亚波长消声墙(厚度为工作波长的1/23)。基于单元共振模式激发,单元表面和空气之间实现了较好的阻抗匹配,在141Hz实现了近完美吸声效应,相对带宽可以达到9.1%。通过设计由6个具有不同参数的单元构成的复合单元,吸声相对带宽可以提高到40%,对应的平均声吸收率为0.86,且结构的厚度保持不变。实验测量与数值模拟结果吻合很好。(3)针对应急供水多级泵系统的工作噪声频带范围1300Hz-2100Hz,首次设计提出基于双通道共振单元的超薄宽带消声泵房结构,工作频带为1355Hz-2090Hz,平均声吸收率达到0.86,对应的相对带宽为42.7%,可以实现对泵系统工作噪声的有效吸收,并且厚度仅为42 mm,具有超薄特征。2.通风型宽带隔声结构设计及其在车载泵系统噪声控制中的应用(1)提出了低反射双向隔声通道,由一对相位梯度为dφ/dx=-6.8rad/m(f=370Hz)的超薄损耗型超表面(厚度约为工作波长的1/35)对称贴附在通道上下两侧构成。对于左右两侧入射的声波,基于超表面的声反射与声盲区,所设计的通道在频带范围337Hz-356Hz可以实现双向隔声效应,最低声透射率可以达到-27d B。此外,基于超表面单元蜷曲通道内的热黏损耗,隔声通道同时实现了针对入射声波的低反射。实验测量与数值模拟结果吻合很好。(2)提出了宽带通风型隔声屏障。隔声屏障由周期排列的单元(厚度约为工作波长的1/28)构成,相邻单元的间距H可以达到单元宽度的两倍,实现了良好的通风性能。基于单元本征对称模式和反对称模式的耦合激发,隔声屏障实现了低反射隔声效应,在121.5Hz,最低声透射率可以达到0.06。通过设计提出多层通风隔声屏障结构实现了宽带隔声。实验测量与数值模拟结果吻合很好。(3)针对车载应急供水多级泵系统生态友好同时兼顾通风散热的噪声控制需求,设计基于超薄钩状单元的双相位梯度超表面,并首次设计构建了基于低反射双向隔声窗的车载泵通风隔声系统。在频带范围1195Hz-2310Hz,声透射率低于0.1,对应的相对带宽可以达到63.6%,所设计的通风隔声系统工作频带可以完全覆盖车载泵系统的工作噪声频段,具有良好的宽带通风隔声性能。3.宽带消声管道设计及实验验证(1)提出了基于双螺旋通道共振单元(厚度约为工作波长的1/47)的超低频消声管道。基于双螺旋通道共振单元的超低频吸声性能,设计了由N个单元组构成的消声管道,在73Hz实现超低频管道消声,相对带宽达到17%。通过组合5个具有不同参数t的单元,设计了复合单元组,构建超低频宽带消声管道,相对带宽达到了60.6%,且在频带范围63Hz-103Hz,平均声吸收率可以达到0.92,实现了基于管道结构的高性能宽带声吸收效应。(2)提出了基于多腔共振单元(厚度约为工作波长的1/12)的消声管道。消声管道由两个具有不同参数R的多腔共振单元组合构成。基于两个多腔共振单元的MMR II模式相互耦合,所设计的消声管道在频率283Hz处实现了近完美声吸收,相对带宽为9.2%。在此基础上,分别设计了基于6个和13个多腔共振单元的宽带消声管道,对应的吸声相对带宽分别达到25%和46%。(3)实验测量了基于2个和6个多腔共振单元构建的消声管道吸声性能,并与对应的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实验测量与数值模拟结果基本吻合,从而实验验证了所设计消声管道的吸声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