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次生林演替
酶活性
植被群落多样性
土壤理化性质
摘要:
土壤胞外酶受到土壤水分、养分等一系列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调控。在植被恢复中,因生态系统和土壤垂直空间环境的异质性,土壤表层和底层酶活性对不同演替阶段的响应差异和驱动机制还不明确。因此,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以黄土丘陵区次生林演替不同阶段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次生林演替过程中土壤表层和底层4种胞外酶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①与0~20cm土层相比,土壤底层(40~100cm)β-1,4-葡萄糖苷酶(BG)、β-D-纤维二糖水解酶(CBH)和β-1,4-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显著降低,但在演替后期0~20cm土层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显著低于20~40cm和40~60cm土层。与演替初期和后期相比,土壤酶活性在演替中期达到最大值。②次生林演替改变了植物群落和土壤养分剖面分布特征。在演替中期Gleason丰富度指数(G)、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E)最低。与演替初期相比,演替中期表土层(0~40cm)硝态氮含量显著增加,而与演替中期相比,演替后期底土层(40~100cm)土壤含水量和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③冗余分析和最小偏二乘路径模型表明,土壤养分是影响次生林土壤表层(0~40cm)酶活性的最主要因素,其中硝态氮对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解释率最高,土壤含水量是调控土壤底层(40~100cm)酶活性的关键因子。结果表明次生林中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酶活性显著降低,演替中期土壤酶活性含量最高,在土壤表层,酶活性主要受到硝态氮含量的影响,在土壤底层,酶活性主要受到土壤含水率的调控。该结果明确了不同演替阶段土壤酶活性的剖面特征及表土层和底土层的驱动因素,可为制定科学的森林土壤保护政策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