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儿童交通安全
风险感知
问卷调查
结构方程模型
干预提升
摘要:
儿童交通安全总体形势严峻复杂。儿童的身体及心智尚未发展成熟,受生理和认知等因素限制,依据视觉和听觉资源综合处理交通信息、感知危险情境及预测未来事件的能力偏弱,导致其遭遇道路交通伤害的风险增加。因此,研究儿童的交通风险感知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据此设计合理的交通风险感知能力干预方法对提升儿童交通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已有研究及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交通风险感知问卷,引入包括感觉寻求、交通安全态度、自我效能感的个人因素以及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外界因素,设计包含规则型风险场景和知识型风险场景的风险感知测试。通过线下发放问卷,调查300名儿童的风险感知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特征,并构建儿童交通风险感知结构方程模型,探明各因素对风险感知能力的影响机理。依据分析结果,基于情境认知理论和认知行为疗法,对风险感知表现较差的儿童开展风险感知干预培训。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通过儿童交通风险感知问卷调查,全面分析被试的样本特征与风险感知特征,并采用差异性检验分析不同儿童群体间风险感知的差异。结果显示,儿童对不同类型风险的感知能力呈现显著差异,对规则型风险更加敏感。通过对易错场景进行分析发现,对风险场景的构成因素认知不足是造成风险感知差的主要原因。不同性别儿童的风险感知存在较小差异,男性比女性表现更好;不同年龄儿童之间的风险感知呈现显著差异,但并无明显线性关系,且初中生比小学生总体表现更好;不同事故特征儿童的风险感知呈现显著性差异,有交通事故经历的儿童风险感知表现更差。
(2)通过构建交通风险感知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儿童个体因素和外界因素对风险感知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研究提出的理论框架下,交通安全态度对交通风险感知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标准化路径系数达到0.768,更积极的交通态度意味着更加关注周围的危险环境与更加规范的行人行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次之;自我效能感和家庭教育影响程度较小。此外,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还通过影响交通安全态度这一中介变量间接影响风险感知,中介效应分别为54.80%和52.88%。
(3)基于情境认知理论与认知行为理论,设计并开展交通风险感知干预培训课程,并对被试进行风险感知后测。结果显示,经过干预培训的干预组儿童后测风险感知水平相比前测有了显著提升,且显著高于对照组儿童的风险感知水平,验证了干预方法的有效性。从不同场景类型来看,知识型风险的正确率提升幅度高于规则型风险。经干预后,不同性别儿童的风险感知水平未表现出显著差异,而在不同年级上,由于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对新知识的掌握吸收能力存在差异,致使干预后初中生的风险感知水平显著高于小学生。最后,从教育、立法、家庭、环境优化等方面提出提升儿童风险感知能力、构建儿童交通安全体系的对策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