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风景园林
自然保护地
暗夜公园
空间选址
功能分区
摘要:
我国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带动了夜间经济的迅猛发展,夜间照明总量的显著增加使得光污染的范围和强度前所未有的增长,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经济和生态价值的暗夜星空逐渐稀缺,仅局限于自然保护地或其他偏远地区。因此,实施必要的暗夜保护措施已刻不容缓。暗夜公园作为承担着保护与游憩双重任务的暗夜保护场所,既可以应对光污染带来的各种环境问题以实现暗夜保护,又能够将暗夜作为一种游憩资源带动暗夜经济发展。然而我国的暗夜公园设立工作尚处在起步阶段,截至目前仅有一个获得认证的台湾合欢山国际暗夜公园,以及正在筹备的西藏阿里暗夜公园。从全球获得认证的暗夜公园空间分布来看,75%都位于自然保护地中,可见具有低光污染,优越生态质量和空气质量的自然保护地是建设暗夜公园的主要场所。但由于自然保护地具有生态保护的特殊性,我国对自然保护地提出了分区管控措施以便实现不同用途空间的保护与管制,因此合理科学的分区是在自然保护地中开展暗夜公园建设的重要前提。基于以上分析,如何探索出一套自然保护地的暗夜公园选址与分区模式,是目前我国暗夜公园建设推进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针对以上问题,以广东省自然保护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暗夜保护场所建设的相关研究经验,分析广东省自然保护地暗夜资源分布和自然、社会情况,进行自然保护地暗夜公园选址和功能分区方法探索,构建一套具有可行性、科学性和本土化的自然保护地暗夜公园空间选址和分区规划方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在自然保护地暗夜公园选址方面,本研究首先使用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中“average-mask”和“cf-cvg”两种数据类型作为筛选指标,得出广东省具有优良暗夜资源的备选保护地,共计33个。接着从自然和社会因素两方面考虑,选取晴天率、自然灾害发生概率、与城镇距离、交通时耗、旅游基础设施完善度、人口密度、景区邻近度、保护地资金投入共8个指标构建自然保护地暗夜公园建设选址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GIS空间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出各个指标的权重并进行适宜性打分。整体上广东省自然保护地暗夜公园选址适宜性呈现出由沿海经济带西翼的阳江市阳东区向粤北生态发展区的梅州市五华县、河源市紫金县递增的趋势。最适宜区集中分布在粤北生态发展区,共有8个自然保护地,占33个备选保护地数量的24.24%。其中综合评价分数最高的是梅州市五华县东南部和南部的天堂山、清水河和龙狮殿。主要原因是该区域晴天率最高,可开展户外观星活动的适宜天数较多;与城镇距离适中,受来自城镇的光污染影响相对较小;周边的A级旅游景点较多,且具有特色的山地生态景观和客家风情,未来可建设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暗夜公园。但五华县东南、南部等广大中低山丘陵区易发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且该地区的自然保护地管理维护资金较低,前期建设基础薄弱,在未来可能成为该区域建设暗夜公园的主要瓶颈。
(2)在自然保护地暗夜公园分区方面,以选址研究中得出的天堂山自然保护区为实践对象开展分区研究,依据我国自然保护地分区模式和要求,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两方面考虑,选取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碳储存、生境质量、夜行性动物生境敏感性和地质灾害敏感性6个指标因子构建一级管控分区指标体系,再结合研究区的道路分布、山脉走向特征得出天堂山自然保护区一级生态管控分区,其中核心保护区面积约4261 ha,占天堂山自然保护区总面积50.91%,一般控制区面积约4108 ha,占研究区总面积49.09%。在此基础上,将可进行人类活动的一般控制区划为暗夜公园区域,通过综合考虑暗夜公园认定标准和发展要求,从暗夜景观美感度和暗夜游憩便捷性两方面考虑,选取坡向、坡度、夜间灯光强度、天空开阔度、与出入口距离、与道路距离6个指标来构建暗夜照明分区指标体系,筛选出潜在暗夜观测点,将筛选结果与实地测量勘测的结果相结合,得出最优暗夜观测点并进行场地布局规划,依据布局规划得出天堂山自然保护区的暗夜照明分区。其中自然暗区面积约4101.20 ha,占天堂山自然保护区暗夜公园总面积99.83%。该分区覆盖暗夜公园绝大部分区域,一般照明区面积约6.27 ha,占天堂山自然保护区暗夜公园总面积0.15%。标准照明区面积约0.72 ha,占天堂山自然保护区暗夜公园总面积0.02%。
综上所述,本研究提出的自然保护地暗夜公园“选址-分区”方法聚焦在自然保护地资源保护与利用中易被忽视的暗夜资源,弥补了暗夜公园选址工作中关于自然保护地个体微观尺度的研究空白,拓展了国内暗夜保护场所的研究深度,可为国内其他地区进行自然保护地暗夜公园选址时提供强有力的科学依据,并为同类型的森林自然保护地的暗夜公园分区规划提供重要的实践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