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生态屏障
生态系统服务
区划
生态系统监测
摘要:
生态屏障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中构筑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重要因素。面对严重的水土流失、荒漠化等一系列影响国家生态环境的问题,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构建起了不同类型的生态屏障,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对生态屏障工程建设前期缺少充分地论证和规划,缺少有效的科学指导,仍然存在盲目性和不确定性等诸多问题。一方面,生态屏障理论体系尚未形成,生态屏障的概念和内涵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另一方面,由于国家生态屏障区的边界具有模糊性,随着国家生态保护与修复重点区域的变化,生态屏障的位置和边界还需进一步确定。因此探究生态屏障理论,对其进行边界优化与分区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视角,提出了生态屏障的概念与内涵,并在此理论指导下,依据山脉和森林、草地、湿地生态系统分布特征识别与优化了国家屏障区边界;以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为例,在GIS技术支持下,基于区域关键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敏感性构建了生态功能分区指标体系,以子流域为作为最小分析单元,运用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SOFM)聚类方法分区;基于2000~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分析屏障区生态系统格局演变特征,同时引入植被综合生态质量指数对屏障区2000~2018年生态系统监测。主要结论如下:(1)本文认为生态屏障是多处于过渡地带上,有一定的地貌特征(主要指有地形起伏,如青藏高原和秦岭等山地;河湖湿地,如长江,黄河和兴安岭森林沼泽等)或植被覆盖具有自我维持与自我调控能力,能够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功能,并且有明确的保护对象与防御对象的复合生态系统。空间上,形成山体-植被-湿地水域多层次、有序化的稳定格局,尺度上,对于邻近环境甚至更大尺度区域的生态环境具有安全保障作用。(2)优化调整后的国家屏障区面积达4.19×10km,占陆地国土面积的44.08%,涉及25个省级行政区、792个县级行政区。主要调整的区域:将青藏高原生态屏障边界扩展到青藏高原东南部;将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区划分为黄土高原生态屏障与川滇生态屏障;建立秦岭-大别山生态屏障;将天山山脉作为塔里木防沙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将塔里木防沙带天山南部的部分沙漠地区去除;按照祁连山脉的边界走向调整屏障边界,并将青海湖全部区域划归到河西走廊防沙带;将阴山山脉和贺兰山脉全部纳入内蒙古防沙带;东北森林带扩展至长白山南部;南方丘陵山地扩展到武夷山脉。(3)本文以优化调整的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为例,将其划分为西部高寒草原沙漠化敏感区、中部草原草甸农牧产品供给区、北部塔里木荒漠生态脆弱区、东部高寒草地产水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东部亚热带山地针叶林土壤保持区、东南部热带季雨林土壤保持区、东南部热带季雨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产水区七个生态功能区。(4)2000~2018年青藏高原生态屏障生态系统类型主要为草地,生态用地中,森林、湿地生态系统面积明显增加,而受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影响,草地生态系统则明显退化,共减少136474.42km;非生态用地中,城镇面积逐步增加,农田和荒漠生态系统则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整体上屏障区植被质量处于较低水平,2000、2005、2010、2015、2018年综合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均值分别为23.98、24.64、24.98、24.36、25.76,总体处于上升趋势,植被生态质量在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