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鸟类多样性
季节动态
Beta多样性
功能分区
湿地公园
嬉子湖
摘要:
鸟类群落是指特定区域或栖息地鸟类的有机复合体,通过多种相互作用共存,在不同的栖息地表现出不同的多样性特征,鸟类群落的多样性特征可以反映湿地公园内不同功能区的栖息地质量。除了研究鸟类群落的Alpha多样性,其Beta多样性在空间维度上的周转和嵌套组分可以衡量不同功能区物种保护意义。本研究于2019年1月至12月,对安徽桐城嬉子湖国家湿地公园鸟类群落进行系统的调查,基于鸟类种类和数量分布数据,进一步分析湿地公园鸟类群落结构的季节组成和动态变化,以及各功能区鸟类Alpha多样性和Beta多样性,以期为湿地公园鸟类资源的保护管理提供理论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湿地公园鸟类物种数达133种,以候鸟为主体,水鸟在湿地公园的鸟类群落组成中占重要比例。调查到的鸟类隶属于13目46科,其中水鸟54种,陆地鸟类79种;候鸟82种,占鸟类总物种数的61.65%,留鸟51种,占总物种数的38.35%。湿地公园内水鸟以冬候鸟居多,优势种有豆雁(Anser fabalis)、斑嘴鸭(Anas poecilorhyncha)、黑腹滨鹬(Calidris alpha)、普通鸬鹚(Phalacrocorax carbo)和凤头麦鸡(Vanellus vanellus);陆地鸟类以留鸟为主,优势种有树麻雀(Passer montanus)、黑脸噪鹛(Garrulax perspicillatus)、丝光椋鸟(Sturnus sericeus)、灰椋鸟(Sturnus cineraceus)和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列入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有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和白头鹤(Grus monacha),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12种,安徽省地方重点保护鸟类29种;IUCN物种红色名录中近危(NT)物种3种,易危(VU)物种3种,濒危(EN)物种1种。2.湿地公园鸟类群落Alpha多样性季节间差异明显,且水鸟与陆地鸟类的季节动态规律并不一致,同一季节两者对鸟类群落多样性的贡献也不相同。鸟类群落结构的季节动态显示,秋季水鸟物种数(40种)最多,夏季水鸟物种数(18种)最少;记录到的水鸟个体数量由多到少依次为冬季、秋季、春季和夏季;全年的水鸟多样性表现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其中冬季水鸟的Pielou指数(0.50)最低。春季陆地鸟类物种数(56种)最多,冬季陆地鸟类物种数(39种)最少;记录到的陆地鸟类个体数量依次为秋季、春季、夏季和冬季;全年的陆地鸟类多样性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其中冬季陆地鸟类的Pielou指数(0.66)最低。3.各功能区鸟类群落Alpha多样性及分布显示,湿地保育区内鸟类群落结构最为稳定,而恢复重建区水鸟数量虽多,但整体均匀度差。湿地保育区的水鸟多样性指数(2.33)和陆地鸟类多样性指数(3.10)均是最高,鸟类群落结构最为稳定,然而记录到的国家重点保护鸟类种类虽多,但数量稀少,仅分布于该区西侧的南圩和公园次入口以北附近。恢复重建区鸟类种类数量及国家重点鸟类记录仅次于湿地保育区,记录到的水鸟数量虽多,但黑腹滨鹬、豆雁等在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整体均匀度差,表明恢复重建区开展的各项恢复工程虽初具成效,但区域内可提供的适宜生境仍较为单一且不平衡。游客开放区和合理利用区内生境类型单一,且由于受面积限制、人为干扰等因素,鸟类多样性偏低,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少有分布。4.功能区之间鸟类群落相似性及Beta多样性分布格局表明,湿地公园恢复重建区和湿地保育区具有优先保护等级以及同等的保护地位。湿地公园不同季节各功能区鸟类的相似性指数与基于欧氏最短距离法的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在春季恢复重建区与湿地保育区聚为一类,夏季合理利用区、恢复重建区与湿地保育区聚为一类,秋季和冬季合理利用区和湿地保育区聚为一类,与游客开放区的相似度均最低。恢复重建区和湿地保育区之间Beta多样性的周转组分高于嵌套组分,其余功能区之间的嵌套组分均高于周转组分。同时,游客开放区与其他功能分区的嵌套组分明显高于周转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