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国大鲵
自然保护区
功能分区
种群生存力分析
张家界
摘要:
湖南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简称:张家界大鲵自然保护区)范围盲目求大,将76%的水域范围划分进去。在这种保护方案下,存在诸多不合理性,一方面导致大鲵野生种群不能得到最有效保护,另一方面保护区管理与当地经济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存在巨大的矛盾。因此,该保护区功能分区亟需进行进一步的调整。本文分析了张家界大鲵自然保护区现在范围与功能分区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对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大鲵资源及其栖息空间的调查,基于种群生存力分析理论,利用VORTEX模拟软件对目前张家界野生大鲵种群动态变化进行定量分析,得出影响其种群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再结合国家保护区调整相关规定提出张家界大鲵保护区进行功能分区与范围的优化调整方案。其主要结果结论如下:(1)对张家界大鲵保护区内野生大鲵资源与栖息地调查发现,野生大鲵资源呈不连续点状分布,保护区内部分区域生态环境整体较好,仍然有野生大鲵栖息,特别在永定区的骡子塔与乌木峪,桑植县的院子、五道水等地为重点保护区域。但部分乡镇临近区域已经无野生大鲵资源且栖息地被严重破坏,种群资源已很难恢复。保护区内海拔对大鲵分布的限制相对较小。各样点的河宽差距也较大,但河深相对更加稳定,各样点间的河宽在15±13 m,调查点平均河深为2±3m。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大鲵生境中的pH及溶解氧是大鲵对水质选择的主要指标;而电导率是大鲵对水质选择的次要指标。(2)利用VORTEX软件在3种自然保护区方案场景下对大鲵进行了未来100年的种群动态模拟,通过模拟分析发现人为灾害与环境容纳量是制约大鲵种群发展的关键因子。在模拟条件下,保护区内的环境容纳量增加时,会使得个体间的竞争减少,食物变的充足,栖息地也会随之增加,种群数量将不断增长。通过模拟发现其各项数值都在增长,其中净生殖率在两次功能分区调整的影响下增长最为明显,这也从侧面证明了通过调整保护区范围与功能分区,增加其环境容纳量,减小灾害对其的影响,可使野生大鲵种群增长的动力更足,种群生存力更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该物种灭绝的风险。(3)基于野生大鲵种群分布情况,通过降低灾害及增加其环境容纳量,本研究对保护区范围与功能分区进行了进一步优化调整。将所有的人们聚居区及工农业生产项目、已无大鲵资源及生境破坏严重资源无法恢复的区域划出保护区,将仍然有大鲵栖息的区域划分为核心区,其外面划为缓冲区,在缓冲区的外围划为实验区,将核心区呈同心圆包裹其中,调整后的“三区”面积比例为34.4%,27.4%,38.2%。利用种群生存力分析去评价调整后的方案,新的保护区范围与功能分区调整后野生大鲵种群的生存力更优,能有效降低该物种灭绝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