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白颈长尾雉
钱江源国家公园
MaxEnt模型
生境适宜性
功能分区
季节变化
摘要:
钱江源国家公园是中国首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之一,是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的主要栖息地。从国家公园尺度掌握白颈长尾雉的分布格局及栖息地状况,对于科学制定白颈长尾雉的保护策略具有重要意义。结合钱江源国家公园2018—2019年的红外相机监测数据和主要环境变量数据,应用MaxEnt模型对国家公园内白颈长尾雉生境适宜性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评价与分析。冬春季和夏秋季模型的预测结果达优秀水平。距农田距离和距群落结构较完整针叶林距离是影响白颈长尾雉冬春季生境选择的主导环境因子,白颈长尾雉倾向于近农田分布,而远离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等森林区域;距水源距离、距群落结构完整阔叶林距离、距居民点距离、距群落结构较完整针阔混交林距离是影响白颈长尾雉夏秋季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白颈长尾雉倾向于近水源和森林区域,并远离居民点分布。钱江源国家公园冬春季白颈长尾雉的适宜和较适宜生境面积为135.62 km^(2),夏秋季为134.14 km^(2),分别占钱江源国家公园总面积的53.82%和53.23%。从不同功能分区看,冬春季白颈长尾雉的适宜和较适宜生境面积为生态保育区>传统利用区>核心保护区>游憩展示区;夏秋季为生态保育区>核心保护区>传统利用区>游憩展示区。该研究证实了水源、食物和隐蔽条件是影响白颈长尾雉生境选择的三大要素。建议针对关键生境因子进行分区管理:(1)加强对生态保育区中次生林的保护修复;(2)加强对传统利用区农业开发活动的管控;(3)加强中低海拔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周边水源的管理;(4)建立白颈长尾雉种群生态廊道;(5)开展白颈长尾雉生境选择长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