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三生功能
乡村振兴
功能分区
规划应对
河南省
摘要:
伴随城市扩张对乡村地域的不断渗透,乡村功能发生显著变化,河南省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农业大而不强、产业发展薄弱等问题,尤其是农村日益加剧的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等问题,成为河南省乡村全面振兴的薄弱环节和突出短板。当前,针对乡村功能的研究一方面主要描述现状空间分异,忽略了时间阶段的演变研究,没有对相同地域功能在不同时间段的表现进行总结,难以解释乡村功能的变化。另一方面根据主导功能分区从宏观角度提出未来发展策略,对微观角度资源配置考虑不足,对整体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指导现实意义不足。基于此,本文从乡村三生功能视角,构建“空间特征—功能评价—耦合协调—影响因素—功能分区—规划发展”逻辑框架。立足县域生产、生活和生态资源,首先分析河南省乡村三生功能时空演变格局,讨论乡村三生功能间的耦合协调作用关系,并找出影响三生功能耦合协调的影响因素。其次引入比较优势指数和均值优势指数对研究区主导功能进行分类,并与河南省制定的主体功能区规划进行对比。最后基于优势功能发展现状,找出发展不足县域提出规划应对,确定三生格局,探讨河南省乡村三生功能发展策略,对乡村转型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本文以2010、2015和2020年数据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角度构建乡村三生功能指标体系,确定了河南省乡村三生功能的演化特征及空间布局。2010-2020年间,乡村生产功能整体提升较为明显,各县市乡村生产功能以郑州市为中心,沿京广线和陇海线等交通枢纽逐年递增。乡村生活功能表现为高值区变化稳定,低值区整体提升。乡村生态功能在研究时间内整体有递增的趋势。从空间布局可知,河南省乡村三生功能呈现出集聚特征,乡村生产功能高值和较高值区域为省中部和中北部,少部分在南部平原地域。乡村生活功能较高值环绕于郑州中心城区,其余发展一般地区乡村生活功能稳步上升。乡村生态功能偏高地域主要分布于西南山地丘陵地带,偏低值在研究期内一直占有较大比例,主要分布于黄淮海平原和南阳盆地等地带。(2)通过分析乡村三生功能的耦合协调度,并使用地理探测器研究影响三者耦合协调的影响因素,讨论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间的关系,河南省乡村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整体表现为“西北高东南低”。从时间维度看,乡村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较好区域表现为“整体上升”趋势,轻微失调和濒临失调占比呈现出下降趋势。耦合协调度经历了轻微失调、濒临失调、勉强协调以及中度协调四个阶段,其中耦合协调度在勉强协调阶段增长最快,在濒临协调阶段持续时间最长。河南省乡村三生功能两两耦合协调:“生产-生活”耦合协调度整体呈现逐年增长的特征;乡村“生活-生态”耦合协调度在主导类型上呈现出“轻微失调—濒临失调—勉强协调”变化。乡村“生产-生态”功能耦合协调度整体呈现出增长趋势。影响河南省乡村三生功能耦合的驱动因子是变化的,随着时间变化生态功能逐渐对三者协调发展起到很大作用。根据乡村三生功能两两耦合协调影响可知,乡村“生产-生活”功能发展需要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提高乡村居民收入;乡村“生活-生态”功能,在进行生态环境保育的同时,提升当地村民的收入;乡村“生产-生态”,在保护当地自然资源本底不受明显破环的基础上,发展工业是提升其协调发展的关键抓手。(3)基于河南省乡村三生功能评价值、空间布局及耦合协调模型,并结合Spearman秩次相关分析,对各优势功能间的相关作用进行讨论,河南省乡村三生功能间存在多对显著相关关系,非农生产与生活功能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引入比较优势功能分区和均值优势功能分区。比较优势功能将研究区分为七种类型,均值优势功能分区为八种类型。因其评价结果上存在差异,考虑部分县域存在主导优势功能不突出,整体发展水平不高情况,为了达到整体一致性,将两种功能进行适度调整。最终确定河南省乡村优势功能组合。主要分为八种类型,在时间序列上,各组合优势类型在空间分布上无较大差别,与比较优势功能类型和均值优势功能类型相比较为明显的是弱综合区和生产功能区。二者都分布在西南部平原地区,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非农生产-生活功能区主要分布在郑州中心周围,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生活设施完善,交通便利,易于非农产业发展。生态功能优势区分布在西北山区,其森林覆盖率较高,生态环境良好。非农生产-生活-生态并重型主要分布于生态资源优越且非农生产良好区域,其呈现出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协调发展的优势。整体来看,河南省乡村优势功能的主要变化在生产功能区和农业生产-生活功能区在逐渐增加,并形成集中分布态势,弱综合功能区逐渐减少。(4)根据河南省乡村组合优势分区结果,以2020年优势功能分区为发展现状,河南省主体功能区定位为目标导向,找出发展不足区域,从八个类型中分别选出不同县域,在县级统筹方面,明确各县乡村功能定位,提出未来规划发展策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