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氨燃料
双燃料燃烧模式
喷油策略
混合气分层
燃烧优化
摘要:
在“双碳”战略及能源结构调整背景下,绿色低碳可再生能源和动力系统零碳化成为国内外焦点。其中,氨作为零碳燃料在内燃机等动力系统中的推广应用也受到广泛关注。目前,由于氨燃料燃烧过程中存在点火能量高、层流火焰速度慢等特性,氨燃料在内燃机中应用时通常采用活性燃料引燃的双燃料燃烧模式。本研究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吉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向动力系统中氨燃料高效清洁燃烧的需求,开展氨/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燃烧调控及优化策略研究。基于缸内活性分层与燃烧规律协同控制的思想,针对氨燃料发动机存在的部分工况燃烧稳定性较差、热效率低以及NOx和未燃氨排放高等问题,通过改变进气条件、喷油策略以及引燃燃料活性等影响缸内燃烧活化/热氛围的边界条件控制参数,合理组织缸内的混合气和活性分层以优化燃烧放热规律,探索能够提高氨/柴油双燃料燃烧模式热效率和降低NOx与未燃氨排放的燃烧组织方式与控制策略。同时,利用光学测试平台针对氨/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缸内油气混合、着火核形成以及火焰发展过程进行探索,通过数值模拟仿真平台对氨/柴油双燃料燃烧模式下的氨/柴油混合气空间分布、温度场分布、中间产物与污染物生成和演变过程进行深入研究,揭示缸内活化/热氛围调整对氨/柴油双燃料燃烧的促进机制以及污染物生成的作用机理,为氨/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燃烧优化及工况范围拓宽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指导。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
(1)通过热力学试验研究了进气道喷射氨燃料缸内直喷柴油的双燃料燃烧模式下,氨比例对发动机燃烧与排放特性的影响,并进一步调整喷油时刻优化燃烧过程。研究结果显示,与纯柴油相比,在氨比例为20~50%(低氨比例)时,氨/柴油双燃料燃烧放热率峰值增加,燃烧持续期缩短,指示热效率提高,并且NOx排放降低。当氨比例高于50%(高氨比例)时,混合气活性降低导致燃烧相位进一步推迟,循环变动增大,指示热效率下降,并且NOx及未燃氨排放增加。相比于中、小负荷,大负荷下燃烧过程受氨燃料燃烧惰性影响较小,燃烧放热重心更接近上止点,指示热效率和燃烧稳定性更高,进而有利于提高氨/柴双燃料燃烧模式的氨替代率。同时,氨/柴油双燃料燃烧的积聚态微粒排放相对于纯柴油模式显著减少,在氨比例为70%时降幅达88%以上。此外,喷油时刻提前有利于改善氨燃烧惰性带来的燃烧相位推迟,优化喷油相位后在氨比例为50%、70%时的指示热效率分别提高了2.7%、5.5%。结合光学测试和模拟仿真发现,氨/柴油燃烧火焰由于氨燃料燃烧中间产物NO和NH等物质产生辐射放光而主要呈现橙黄色,并且氨燃烧火焰主要集中在柴油油束火焰周围,燃烧室中心以及边界层区域预混氨燃烧不充分,进而造成未燃氨排放随氨比例提高而增加。适当提前喷油改善缸内的混合气分布,有助于氨燃烧火焰传播,但燃烧温度升高导致NOx排放增加。
(2)针对缸内油气混合不均匀导致局部过稀区域预混氨燃烧不足的问题,基于缸内混合气及活性分层控制的思想,研究了柴油两段喷射策略对氨/柴油双燃料燃烧与排放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两段喷射策略有利于改善着火前氨预混合气的活性,使滞燃期缩短,压力升高率峰值和循环变动降低。但两段喷射策略造成燃烧温度升高,NOx排放增加。光学测试与模拟仿真结果显示,两段喷射策略中预喷柴油改善了燃烧室中心区域以及边界层区域的混合气分布,促进燃烧后期氨火焰从柴油油束末端逐渐向燃烧室中心传播,有利于减少未燃氨排放。进一步针对两段喷油策略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缸内燃烧着火由主/预喷相位共同控制,预喷时刻在-50~-40°CA ATDC之间时,有利于提高氨预混合气活性的同时形成较好的活性分层。主喷相位对燃烧的影响与单段喷射相位类似,适当提前喷油能提高放热速率并改善燃烧稳定性。同时,主/预喷比例对缸内混合气与燃料活性分层起主导作用,预喷比例在33.3~50%之间时有利于形成稳定着火源,减少氨燃烧火焰的淬熄现象。综合来看,两段喷射策略优化后指示热效率比单段喷射策略提高了1.3~2.6%。
(3)针对氨燃料燃烧惰性导致燃烧相位推迟、热效率下降以及未燃氨排放高的问题,进一步通过改变进气流量与温度调节缸内混合气浓度及活化/热氛围,探究了不同进气条件对氨/柴油双燃料燃烧与排放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进气流量提高显著改善了高氨比例下的燃烧状况,使得指示热效率提高,CO和微粒排放降低。但进气流量提高造成缸内混合气过稀区域增加,燃烧温度降低,未燃氨排放增加。进气温度增加有利于改善缸内温度场分布,提高高氨比例下的燃烧稳定性和指示热效率,减少CO与未燃氨排放;然而,在低氨比例工况下油气混合时间缩短导致更多氨/柴油混合气集中在燃烧室底部,活塞壁面传热损失增加,指示热效率下降。对进气流量和温度进行联合调控,可使氨/柴油双燃料发动机在70%氨比例下的指示热效率提高到44.4%而NOx排放变化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