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五运六气
疟疾
辨治
发病规律
气象要素
预警机制
摘要:
目的:
本研究基于《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系统梳理分析《黄帝内经》及古代各历史时期疟疾的病名分类、病因病机、症状特点、防治方法等,将有助于中医古籍文献中疟疾理论体系的完善,为中医临床防治疟疾提供启发与思考。本研究还将根据公共卫生科学数据平台(http://***/Share/***)中2004—2015年全国各地区疟疾分月数据资料、***网站发布的公开气象数据资料中2004—2015年疟疾高发地安徽省及云南省月平均气象要素数据资料、国家统计局发布公开的2004—2015年全国及安徽省、云南省人口数据资料,应用统计学方法,探讨我国疟疾发生的五运六气规律及其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进而研究影响疟疾发病的气象要素。在此研究基础之上,构建疟疾发生的预警机制模型,以期为根据气候变化预防疟疾提供新思路,对疟疾临床防治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
方法:
1、古代疟疾辨治研究:以中医古籍数据挖掘为主,梳理总结《黄帝内经》及各历史时期中先秦两汉非医学文献、先秦两汉医学文献、魏晋隋唐医学文献、宋金元医学文献、明清医学文献中疟疾的病名分类、病因病机、症状特点、防治方法、瘥后调护等方面的认识。(1)文献调查法:查找中华医典、长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数据库、超星读秀数据库,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检索相结合,搜集、整理疟疾相关文献,筛选疟疾原文,拟全面建立疟疾理论资料数据库,为后续深入研究奠定基础。(2)文献研究法:梳理《黄帝内经》及古代各历史时期疟疾的辨治理论。(3)比较研究法:同一时期文献中疟疾理论进行共时对比,不同时期文献中疟疾理论进行历时比较,分析疟疾理论的联系与区别,探寻疟疾理论演变的传承性和连续性。(4)综合分析法:总结《黄帝内经》及各时期疟疾的理论文献,拟提出疟疾因机证治防的理论观点。
2、基于《内经》五运六气理论对疟疾发病规律与气象要素相关性的研究:以流行病调查研究法分析疟疾发生的五运六气规律及其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1)描述性统计分析:选取适合的统计图或者统计表清晰地表达疟疾病例的数据特征、分布规律,用以全国及高发地区疟疾发病基本情况的研究。(2)卡方检验:疟疾在不同岁运年份、主气、客气、司天在泉、客主加临各时段发病数是否有统计学差异。(3)Spearman等级相关法:分析疟疾发病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
3、全国及高发地疟疾发病预警机制的构建研究:以《内经》疟疾发病的五运六气时段、全国及高发地疟疾发病的五运六气规律及高发地气象要素相关性为依据,建立疟疾发生的五运六气规律预警机制。(1)整理归纳法:整理《内经》疟疾高发的五运六气时段、全国及高发地安徽省、云南省疟疾高发的五运六气时段,建立疟疾高发的五运六气时段预警。(2)随机森林预警模型:基于疟疾历史发病数据及气象要素数据,建立预测模型,分析其中影响发病的因素。
结果:
1、古代疟疾辨治研究
(1)《黄帝内经》疟疾辨治研究
《内经》中20个疟疾相关的病名,以统称命名、以病因命名、以症状特点命名、以经络命名、以脏腑命名、以发病频率命名;风邪与水气相合成疟气是疟疾发生的外在原因,伏暑耗炽营阴、蒸发腠理是疟疾发病的内在原因,运气胜复所导致的异常气候变化是疟疾病发的影响因素,卫气与疟邪相合是疟疾发生的病机所在;症状以寒热交替、发无定位、蓄作有时为主要特征,六经疟症状与经脉循行有关,脏腑疟症状与所在脏腑的功能有关。疟疾四季皆发,高发于秋季;疟疾治疗以针刺治疗为主,亦有灸法治疗和根据五运六气各时段所提出的性味用药原则治疗。
(2)古代各历史时期疟疾辨治研究
先秦两汉非医学文献:发现3个疟疾相关的病名,疟疾最早记载可追溯到殷商甲骨文时期,君王大臣多患此病。疟疾以寒热休作为主要特点,具有流行性、传染性、急骤凶险性,其发生与季节气候相关,治疗上发现2种治疟药物。
先秦两汉医学文献:发现《内经》以外10个疟疾相关病名,疟母、牝疟、劳疟、疟疾、鬼疟首次出现;疟疾发病受自然环境影响,与人体自身状态也密切相关。疟疾症状上以寒战壮热、休作有时为主要特点,存在疟名相同症状相似,疟名相同症状有别,症状相似疟名不同的情况。治疗上以方药内服的方法为主,并根据脉象特点提出相应的治疗原则。
魏晋隋唐医学文献:发现38个疟疾相关的病名,以脏腑经络命名、诱发因素命名、症状特点命名、患疟人群命名等;疟疾发病受自然气候变化影响,由外感邪气,山岚瘴气、痰结胸中、伤寒时气、正气不足、疟鬼作祟所致;部分疟疾症状与《内经》记载完全相同,部分疟疾症状亦有补充,食疟、鬼疟、瘴疟在寒热休作的基础上,强调腹满肿胀是另一主要特点。脏腑疟增加了相对应的危象症状,该时期强调疟疾有传染流行的特点;治疗上有方药治疗、针刺治疗、艾灸治疗、符咒禳疟法治疗。
宋金元医学文献:发现46个疟疾相关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