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东南太平洋
海洋生态系统
气候变化
茎柔鱼
智利竹筴鱼
摘要:
气候变化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和营养关系,进而改变生态系统功能,是国际上关注的热点问题。洪堡洋流生态系统(Humboldt Current System,HCS)是重要的渔业作业海域,单产最高鱼种秘鲁鳀就栖息在该海域,该海域也是典型的东部边界上升流系统,易受年际和年代际气候变化的影响。为此,本研究拟通过收集相关大尺度气候、洪堡洋流生态系统渔业产量以及区域环境等长时间序列数据,以生态系统-中上层重要经济物种为主线,梳理东南太平洋洪堡洋流生态系统结构的长期变化趋势,探究气候和环境变化对该生态系统结构变化的影响。同时以中上层重要经济物种为例,阐述物种产量及栖息地对不同时间尺度气候变化的响应情况。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生态系统结构的变化。洪堡洋流生态系统结构变化具有明显的年代际特征,跃变集中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前中期、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后期,较好地响应了气候和生态系统区域环境变量于上述年代期中的跃变。在众多气候和环境影响因子中,洪堡洋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变化明显受气候指数第一、第三主成分和区域环境变量第一主成分变化的影响。
(2)中上层重要经济物种产量的变化。洪堡洋流生态系统区域内中上层重要经济物种产量存在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跃变集中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80年代中期、90年代早期和后期,较好地响应了上述年代期中气候和生态系统区域内水温的跃变,但不同物种间的响应变化不同。相较于其他气候变化事件,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和北太平洋涡旋振荡(North Pacific Gyre Oscillation,NPGO)对中上层重要经济渔业种类产量变化的生态重要性更大,其变化影响了洪堡洋流生态系统区域内海表面温度的变化,从而导致物种产量的变动。此外,中上层重要经济物种产量与气候和水温间的变化关系具有非平稳性,这种非平稳性是由太平洋年代际涛动、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以及北太平洋涡旋振荡等气候变化影响生态系统区域内海温变化造成的。
(3)影响中上层重要经济物种潜在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茎柔鱼和智利竹筴鱼是重要的经济种类。在智利外海区域内,影响茎柔鱼3-5月潜在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均为海表面高度(sea surface height,SSH)、海表面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SSS)和400 m水层温度(Temp_400 m),关键环境因子累计贡献率依次为81.9%、83.4%和78.6%。影响智利竹筴鱼3-5月潜在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依次为Temp_400 m、500 m水层温度(Temp_500 m)、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3月);Temp_400 m、Temp_500 m、混合层深度(mixed layer depth,MLD)(4月);Temp_500 m、SST、Temp_400 m(5月),关键环境因子累计贡献率依次为77.1%、80.8%、84.2%。此外,关键环境因子的适宜范围存在月间差异。
(4)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对中上层重要经济物种栖息地变动的影响。基于关键环境因子的最优权重栖息地指数模型能较好地预测智利竹筴鱼与茎柔鱼的潜在分布。厄尔尼诺事件期间,海温偏高,海表面高度空间上由东北向西南方向递减,混合层深度较浅,智利北部海表面盐度高于南部;物种生境变化表现为茎柔鱼适宜生境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且面积减小,智利竹筴鱼适宜生境重心向西移动且面积增加。拉尼娜事件期间,海温偏低,海表面高度空间上由东北向西南方向递增,混合层深度加深,海表面盐度变化与厄尔尼诺期间相似且差异较小;物种生境变化表现为茎柔鱼适宜生境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且面积增加,智利竹筴鱼适宜生境重心向东南方向偏移且面积减少。
(5)PDO对中上层重要经济物种栖息地变动的影响。茎柔鱼栖息地指数与PDO指数时空上呈显著负相关,而智利竹筴鱼呈显著正相关。PDO暖位相时,海温和海表面高度偏高,混合层深度较浅,智利北部区域的海表面盐度和400 m水温高于南部海域;物种生境变化表现为茎柔鱼适宜生境重心向西南偏移且面积较小,智利竹筴鱼适宜生境重心和面积变化较小,但其适宜性增强。PDO冷位相时,海表温和海表面高度减小,混合层深度加深,海表面盐度和400 m水温变化与PDO暖位相时变化相一致;物种生境变化表现为茎柔鱼适宜生境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且面积较大,智利竹筴鱼适宜生境重心变化较小,面积略有减少且适宜性减弱。
综上所述,洪堡洋流生态系统结构变化具有显著的年代际特征,这种变化与该区域内中上层重要经济物种产量对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响应显著相关。大尺度气候调控局部海洋环境随其模态的转变而变化,导致中上层重要经济物种适宜栖息地面积及其分布的改变,进而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