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大气污染指数
空间相关性
核密度估计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
情景分析
摘要:
伴随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大气污染、酸雨及气候变暖等全球范围的环境污染现象随之加剧。京津冀是中国“经济-环境”矛盾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大气污染问题严重。明确京津冀及其周边地区的空气质量的主要变化模式和空间集聚特征,探索区域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对京津冀地区可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梳理了京津冀地区的自然及社会经济概况,综合六种大气污染物运用熵值法构建了大气污染指数,运用核密度分析和层次分析法研究了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发现京津冀地区人口密度大,机动车保有量高,总体能源依赖度显著下降;空气质量逐年向好,污染物主要为PM2.5、PM10、NO;大气污染物浓度(除O外)日间变化呈"双峰双谷"分布;O在夏季浓度最高,其余污染物浓度呈“S”型变化,冬季>秋季>春季>夏季;采暖期的污染物浓度显著高于非采暖期。
其次,对2013-2022年京津冀及其周边地区的大气污染指数和污染物浓度的时空变化及关联性进行分析,发现京津冀及其周边“2+26”个城市区域总体呈“中部重污染,北部和西南部轻污染”。重污染集中于重工业城市和高燃煤城市,同一地区的不同污染物的集聚情况有所差异。
然后,基于“五位一体”视角,从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和生态保护三个方向选取大气污染的影响因素,采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结合Arc GIS空间分析,探究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的社会因素的影响程度以及空间异质性,并划分典型污染类型和区域。并基于影响因素,运用情景预测分析,探寻未来十年京津冀地区不同情景中空气质量可能的发展走向。模拟结果显示:产业结构优化和提高绿化覆盖率对于空气污染有着显著抑制作用,科技创新力度对各市空气质量的影响效应不一。随着产业结构转型速度减慢,绿化建设达饱和,交通压力不断上升,在五年之后京津冀地区的空气质量可能会出现反弹。
最后,对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1)设立京津冀联防联控专门执行机构,重点监测重工业高污染城市,建立跨区域清洁能源交易机制,鼓励开展联合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科研项目。
(2)加强道路建设规划和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建设,引入灵活多样的限行措施,鼓励市民绿色出行。
(3)推广高效节能设备,健全排放监管制度,网格化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活动,鼓励居民参与环保行动。
(4)引导传统产业向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结构向清洁、低碳方向发展。
(5)因地制宜地推行多能联动模式,施行政府补贴政策。严格控制重点区域采暖期的煤炭质量标准和消费总量,减少“散煤双代复燃”和“改而不用”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