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黄河流域
气候变化
农耕文明
摘要: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所孕育的农耕文明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经济、政治和文化,而作为农业生产主要资源的气候,无疑又是基础要素之一。这就使生长在黄河岸边的我们对历史时期黄河流域气候变化与农耕文明演变高度关注,乃至充满感情。这既是历史观照,是地理审视,是现实关怀,恐怕更深层的还是个人生命体验。2012年拙作《北宋开封气象编年史》出版后,据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韩毅先生告知,有关院士很重视,并指出如果在时间上贯穿就更有价值了。而今,我们做的就是这个初步工作,希冀学界更多地关注。本次笔谈论文以古代史下半段为研究时段。张仲胤《天时与人谋:魏晋气候变迁与黄河流域农业生产》提出,气候变迁作为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其影响机制是复杂的。魏晋时期的寒冷干旱气候等不仅严重冲击了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还促进了农田水利设施兴建与农业技术提升;由于后者,魏晋时期的粮食产量突破“冷抑暖扬”规律而反超两汉。李杰文《唐代黄河流域气候变化下的甜瓜种植》认为唐前期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湿润,中后期渐趋寒冷干旱,气候变迁导致甜瓜种植及消费情况发生变化,甜瓜在唐代经历了从珍稀到常见、再从常见到珍稀的过程,文士则赋予其文化意蕴。惠冬《气候、社会与10-13世纪黄河中下游稻作区的演变》指出,作为对气候敏感度较高的传统农业中的重要作物的水稻,对研究历史时期气候变迁与农耕演进具有显著的指标意义,而随着温暖-寒冷周期的变化等,10-13世纪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稻作区由扩张趋向收缩,稻作区的演变是天人共塑的一种历史农业景观。孙朋朋《元代黄河流域气候剧变与植棉业推广》发现,黄河流域气候在元朝前期至中后期发生了由温暖适宜骤然入冷的变化,导致喜温经济作物的生产效益显著降低,经济作物种植结构亦产生相应调整,棉花作为新兴经济作物遂在黄河流域得到广泛种植。宋先杰《气候变迁、社会选择与明清黄河中下游柳树的兴盛》选择具有耐寒、易成活、生长快等特点的柳树,考察在小冰期影响下的明清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植被的适应、生存,柳树得以成为黄河中下游的主要植被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