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雾滴结构
表面张力
黏度
剂量传递行为
农药利用率
摘要:
目前茎叶喷雾法施用农药是一种普遍使用的农田施药方式,药液自喷雾器械喷出进入靶标作物生长的生态环境之后,可能受到外界环境条件、靶标植物冠层和叶片表面结构和性质等因素的影响,雾滴可能通过蒸发、随风飘移、撞击叶面后弹跳飞溅等形式流失,不仅带来环境污染安全问题,还可能导致过度施药,造成药液浪费,降低农药利用率。为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我国提出了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实施方案,在此背景下,探讨和总结药液剂量传递过程中的流失规律,并采取合理有效的调控手段解决药液脱靶流失的问题是提高农药利用率的关键所在。喷雾助剂(或称为桶混助剂)的添加使用及基于特定的施药场景设计功能化、精细化的农药新制剂是近年来研究者们普遍关注的研究方向。喷雾使用的农药剂型对水稀释后的药液分散体系可分为悬浮液体系、乳状液体系、真溶液体系和悬乳液体系,雾化后雾滴中农药有效成分以不同的结构存在,添加喷雾助剂药液的性质发生改变,雾滴的结构和性质影响其剂量传递行为。本研究基于药液对水稀释后的分散体系和对靶剂量传递过程,从雾滴的结构和性质两个方面,系统研究了植保无人机低容量喷施场景下(稀释10~50倍),常见的悬浮液体系、乳状液体系和真溶液体系及添加助剂后药液雾滴的剂量传递行为,并使用叶酸和Zn(NO)制备了负载农药有效成分的水凝胶体系,旨在为减少农药脱靶流失,提高药液在靶标界面的沉积效果提供技术和理论指导,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制备了吡唑醚菌酯悬浮剂、水分散粒剂和可湿性粉剂,对水稀释后形成悬浮液体系,分别添加矿物油助剂、Silwet-L77和月桂酰肌氨酸钠表面活性剂,使用表面张力仪、激光粒度仪、流变仪等仪器测定了药液的表面张力、黏附力、粒径和黏度等理化性质,使用接触角测量仪、高速摄影仪和超景深显微镜等仪器对雾滴的空间蒸发、界面撞击、润湿铺展和蒸发沉积行为进行模拟测定。三种制剂在对水稀释10倍后,药液表面张力值在36 m N/m左右,添加1g/L Silwet-L77助剂可降低药液表面张力至20 m N/m,药液黏度值均在3~5 m Pa·s。添加助剂在一定程度上使雾滴的蒸发减慢,在疏水小麦叶面雾滴润湿性较差,接触角达135°左右,撞击叶面后易发生弹跳、碎裂,雾滴在叶面蒸发完全后可形成“咖啡环”、“中心沉积”和“均匀沉积”的形态,受悬浮颗粒粒径大小的影响。表面活性剂类助剂添加到悬浮液体系的药液中,可显著改善药液在疏水小麦叶面的润湿和沉积性能,悬浮液体系药液类型的制剂在使用时需添加可增强润湿铺展能力的喷雾助剂。(2)制备了吡唑醚菌酯乳油、水乳剂和微乳剂,对水稀释后形成乳状液体系,分别添加矿物油助剂和羟丙基羧甲基纤维素钠高分子聚合物助剂,同上述悬浮液体系,测定了药液的相关理化性质和剂量传递行为,研究了乳状液体系雾滴结构和性质对剂量传递行为的影响。三种制剂在对水稀释10倍后,药液表面张力值在31 m N/m左右,添加5 g/L的聚合物助剂药液黏度增加至45m Pa·s。雾滴在小麦叶片表面能快速铺展,接触角在2min内可降至20°以下,但是添加5 g/L的聚合物助剂雾滴的初始接触角达80°,且变化较慢,限制了雾滴三相接触线的移动,雾滴撞击叶面后不发生弹跳,但是边缘产生飞溅碎裂的小雾滴,在叶面蒸发完全后可均匀沉积。乳状液体系的制剂由于在加工过程中使用了一定比例的乳化剂和有机溶剂,低倍稀释时润湿沉积效果较好,但是需添加可增加体系黏度的助剂来保持雾滴撞击靶标界面后的完整性。(3)选择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对水稀释后形成真溶液体系,分别添加功能高分子助剂G101、G103、G100A和G200A,通过测定药液的微观结构、表面张力和黏度,对雾滴的界面撞击和润湿铺展的行为模拟测定,阐述了真溶液体系雾滴结构和性质对剂量传递行为的影响。四种功能高分子助剂分子量和聚合度不同,G100A和G200A的助剂分子量为500万~2000万,添加到药液中在电镜下可观察到微交联结构。选用的制剂对水稀释50倍,药液表面张力为26 m N/m,四种高分子助剂添加到药液中未显著降低药液表面张力。G101和G103可以增强药液在疏水藜杂草界面的润湿铺展,而G100A和G200A使雾滴接触角增大至80°且变化缓慢,但是四种高分子助剂中仅有G200A添加到药液中可抑制雾滴在藜叶面的碎裂。由于真溶液体系的药液有效成分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存在,与乳状液体系类似,雾滴撞击叶面也常出现边缘碎裂的现象,尤其防治靶标对象是疏水植物时,需通过调控药液体系的黏度来改善雾滴的对靶沉积效果。(4)基于叶酸和Zn(NO)可形成超分子水凝胶,分别制备了负载除草剂麦草畏的水凝胶和负载杀菌剂噻呋酰胺的水凝胶体系,凝胶内部由叶酸和Zn交联形成三维网络结构,载药凝胶在高剪切速率下稀化,随后在30s内可快速回复至凝胶态,制备工艺简便,原材料来源广,水凝胶具有生物相容性。麦草畏凝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