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产粮大县奖励政策
粮食生产
空间溢出效应
空间双重差分模型
摘要:
民以食为天,解决十四亿人口的粮食供给问题是我国最大的国情,近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和强农惠农的政策措施,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了将中国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但当前国际形势十分严峻,粮食生产的弱质性使其仍然很容易受到外来风险的冲击,加之国内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极大地压缩了粮食生产空间,严守耕地红线,确保粮食安全长期稳定是任何发展阶段都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加大财政支农投入、稳定粮食总产量、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才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所在。从理论上讲,产粮大县奖励政策的实施能够有效促进粮食生产,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财政补贴可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满足粮食生产所需要的基础设施要求,其次,财政资金的支持可以充分调动生产者的种粮积极性,农户会投入更多的生产要素和精力进行精耕细作,以达到提高粮食产出水平的目的。基于此,本文关注的主要问题是:产粮大县奖励政策的实施是否有效促进了县域粮食产量的增加,政策效果是否存在动态效应,若该政策能够影响粮食生产,则其中的作用机制是什么?本文首先从理论上阐释了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对我国县域粮食生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其次分别对县域整体及产粮大县的粮食产出和要素投入情况进行分析,主要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展开描述,并检验变量的空间溢出效应,再次,基于双重差分法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对县域粮食生产影响的平均效应及动态效应,并厘清其中的作用机制,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关于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发现如下,第一,我国县域粮食总产量增速逐渐放缓,各生产要素投入量整体变化趋势趋同,产粮大县粮食产出水平及各要素投入水平均明显高于非产粮大县。第二,高产量县域与产粮大县在空间分布上重合,证实了我国粮食总产量主要来源于产粮大县,且各县域之间粮食产出存在空间溢出效应,高产量县域对周边县域的粮食生产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第三,产粮大县奖励政策的冲击能够有效提高各县粮食产出总量,且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即当年的粮食生产情况会受到前期的政策影响。第四,通过进一步的机制检验发现,产粮大县奖励政策主要是通过调动生产者的种粮积极性,引导其增加土地、劳动力和化肥等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来提高粮食产出水平的。结合已有研究结论,本文针对提高粮食生产效率提出几点政策建议,首先中央财政应持续加大对产粮大县的奖励力度,在保证粮食生产占主导地位的同时,健全利益补偿机制,弥补产粮大县在其他产业上的利益缺失。其次,政府应进一步优化政策设计,调整资金分配结构,划拨专项资金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粮食生产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同时划拨统筹资金供地方政府和生产者自由支配,用于购买各项生产要素等,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再次,应建立产粮大县奖励资金绩效评价机制,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衡量产粮大县奖励资金分配水平的重要指标,引导地方高效使用奖励资金,建立健全产粮大县奖励资金绩效评价奖惩机制。最后,应提升科技创新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注重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大科技投入方面的政策支持,同时还应加强人才保障,积极引进农业领域高端人才,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