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DRG
医保结算率
固定效应模型
影响因素
摘要:
目的:基于医院视角分析DRG支付方式改革下影响医保结算率的因素,为提高医院服务质量与效率提供实证依据。方法:以S市同批实施DRG支付方式改革的12家医院为研究样本,通过医保结算系统采集2022年DRG支付病例医保结算清单数据,包括患者个人信息、疾病及诊治信息、DRG分组及住院费用信息等。构建“病组-医院”面板数据集,以医院单个病组的医保结算率为因变量,从费用特征、医院特征、病例类型特征三个维度选取自变量,以患者年龄、病组调整系数为控制变量,区分居民和职工两种医保类型,运用病组间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医保结算率的影响因素。结果:在费用特征维度,次均住院费用(β居民=-51.70,P<0.01;β职工=-39.18,P<0.01)、药占比(β居民=-0.77,P<0.01;β职工=-0.43,P<0.01)与结算率呈显著负向关联,政策范围内费用占比(β居民=1.12,P<0.01;β职工=0.71,P<0.01)与结算率呈显著正向关联;在医院特征维度,三级医院较二级医院(β居民=7.79,P<0.01;β职工=9.33,P<0.01)、民营医院较公立医院(β居民=22.16,P<0.01;β职工=13.83,P<0.01)结算率更高;在病例类型特征维度,低倍率病例占比(β居民=0.09,P<0.10;β职工=0.10,P<0.05)、住院大于60天病例占比(β居民=1.30,P<0.01;β职工=0.88,P<0.01)与结算率呈正向关联,而高倍率病例占比(β居民=-0.21,P<0.10;β职工=-0.29,P<0.01)与结算率呈负向关联。结论:降低医疗费用水平、优化医疗费用结构(如提升政策范围内费用占比、降低药占比)有利于增加结算率。二级医院、公立医院应通过提升医疗效率、医院内部管理效能等方式,提高DRG结算率。另外,医保部门需进一步优化不同类型病例的结算规则,引导医院诊疗行为更加合理和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