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特发性膜性肾病
利妥昔单抗
临床疗效
复发
影响因素
摘要:
目的评估不同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IMN)的效果,并分析复发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榆林医院收治的100例IM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研究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研究组男35例,女15例;年龄(56.39±10.73)岁;体重指数(25.31±2.36)kg/m2;合并高血压史14例,合并糖尿病史12例,合并高脂血症史11例。对照组男37例,女13例;年龄(57.21±10.80)岁;体重指数(25.74±2.52)kg/m2;合并高血压史13例,合并糖尿病史14例,合并高脂血症史12例。研究组和对照组均采用利妥昔单抗治疗方案,每次静脉滴注利妥昔单抗注射液375mg/m2。对照组每周1次,连续治疗4周。研究组每2周1次,连续治疗6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肾功能[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P)、血肌酐(Scr)、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eGFR)]、免疫功能[M型磷脂酶A2受体(PLA2R)抗体、CD19抗原阳性B(CD19+B)细胞、免疫球蛋白G(IgG)],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随访1年后,研究组复发率为22.00%(11/50),对照组复发率为18.00%(9/50),总复发率为20.00%(20/100),将患者分为复发组(20例)和未复发组(80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MN患者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0.00%(30/50),对照组为62.00%(31/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和对照组24 h UP、Scr、PLA2R抗体、IgG水平、CD19+B细胞比例和eGF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期间,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4.00%(17/50)比56.00%(28/50)](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年龄、24 h UP、Scr、PLA2R抗体、IgG水平和CD19+B细胞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7.679,95%CI:1.973~29.884)、24 h UP(OR:2.319,95%CI:1.505~3.574)、Scr(OR:1.115,95%CI:1.016~1.223)、PLA2R抗体水平(OR:1.033,95%CI:1.001~1.065)和CD19+B细胞比例(OR:1.031,95%CI:1.004~1.060)均是IMN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IgG水平(OR:0.499,95%CI:0.265~0.941)为独立保护因素(均P<0.05)。结论两种利妥昔单抗治疗方案效果相似,研究组安全性较好。年龄、24 h UP、Scr、PLA2R抗体、IgG水平和CD19+B细胞比例均是预测IMN复发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