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补供方”
“补需方”
财政补偿
财政补偿效果
摘要:
2009年新一轮医改启动以来,政府在医疗卫生行业中的主导地位逐渐确立。但随着经济下行压力逐渐加大,我国政府对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增速逐渐放缓,同时,我国财政补偿机制存在诸多问题,财政补偿模式存在诸多争议。因此如何建立和完善一个兼顾供需双方的财政补偿模式,如何对供需双方进行合理投入,既是决策层所关注的,也是学术界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研究目的:本研究基于公开数据,使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政府财政“补供方”与“补需方”对居民健康和居民医疗费用的影响,并引入政府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个工具变量,解决政府财政补偿与居民健康及居民医疗费用间的内生性问题。在综合考虑“补需方”与“补供方”效果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财政补偿政策建议,为政府合理分配财政资金提供理论支持与经验证据。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PubMed、Elsevier等数据平台查阅政府财政补偿、政府财政补偿效果等相关文献和资料,了解财政补偿对居民健康和居民医疗费用的影响以及财政补偿机制改革的问题,通过归纳整理和分析,建立相关理论基础和研究框架。(2)数理模型推导:利用数理模型,从理论层面出发,通过构建财政补偿、患者就医选择和医院投资及收费行为的理论模型分析政府财政“补供方”与“补需方”对居民健康和居民医疗费用产生的作用,并提出相应研究假设。(3)实证分析法:使用《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和《政府决算报告》,选取2005年-2019年各省市的面板数据,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对政府财政“补供方”和“补需方”对居民健康和医疗费用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同时为避免内生性问题,引入工具变量,使用2SLS回归,进一步分析政府财政补偿的产出结果。研究内容:(1)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回顾以及相应的理论分析,并采用数理模型分析对“补供方”与“补需方”对居民健康和医疗费用的影响,提出相关假设。(2)政府财政“补供方”和“补需方”对居民健康和医疗费用影响的实证检验(3)结合实证检验结果,为政府合理、高效分配财政资金提供政策建议。研究结果:本研究发现:(1)政府财政“补供方”与居民健康和医疗费用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财政加大对供方的补偿能够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同时会提高居民医疗费用。(2)政府财政“补需方”同样能够显著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和居民医疗费用,但对医疗费用的促进的促进程度低于“补供方”。(3)政府的财政补偿存在显著的滞后效应,即当年的财政补偿资金会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持续影响居民健康水平和居民医疗费用。(4)财政资金的效果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在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无论财政“补供方”还是“补需方”都能够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和医疗费用。而在西部地区,财政补供方对居民健康水平和医疗费用没有显著影响,财政“补需方”能够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同时降低居民医疗费用。研究结论:基于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探索财政资金最优配置比例。综合考虑财政资金使用产生的各种经济后果,探寻财政资金在“补供方”与“补需方”间分配的最优比例。(2)推进健康资源均等化配置。激励优质医疗服务提供主体借助医联体、医共体等互助机制,引导医疗资源下沉,帮助基层医疗机构培养人才,并将优质医疗服务提供主体帮助基层医疗机构培养人才情况作为政府财政补偿考核指标。(3)建立基于公益性的财政补偿模式。明确政府办医责任、推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调整医务人员收入机制,实行“目标年薪制”。(4)优化政府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支出效率,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在供需双方间分配财政资金。(5)建立合理财政补偿绩效评价,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状况建立有效的财政补偿模式的效果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