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自然
美学大讨论
自然美
自然本真
本体研究
摘要:
自然美的难题即自然美的本质的阐释问题。对自然美的难题的克服不仅关乎美学学科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等诸多美学问题的研究路径和逻辑起点,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美学自身存在的合法性问题。尤其是在将自然美难题作为美的本质问题的例证而存在的美学历史阶段,这一特性更为明显。而在中国当代美学史的发展过程中,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美学大讨论恰恰就是在如此的美学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美学大讨论中,对美的本质的界定是中国美学学人的绝对共识。且在这种绝对共识的基础之上,形成了中国美学学界众所周知的美学四大家,并在后来的美学书写中,美学界将其统称为实践美学派。然而,将自然美的本质作为美的本质问题解答的例证,其弊端也是明显的。当人们对自然美的认知与作为现成性的美的本质发生冲突时,对美的本质的维护往往通过自然美的裁减得以实现;当自然事物的现实存在与自然美的理论相违背时,对自然美的本质问题的阐释又面临着现实生活的指正和反拨。自然美成为美学研究的难题。从客观层面来看,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美学大讨论中,自然美之所以成为争鸣的焦点,得益于参与此次美学争鸣的中国美学学人对自然美的格外重视和执著追求。自然美的问题不仅没有遭遇如西方般被“遗弃”或“冷落”的命运,反而成为此次美学大讨论中的“第二大问题”。自然美的出场或者说自然美成为美学学人争鸣的焦点问题,并非历史的偶然。相反,自然美在中国当代美学的出场有其自身存在的必然性,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具体社会语境与相关理论成果共同作用的产物。前者主要包括对“朱光潜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前苏联美学思想模式的影响”以及“中国社会建设的需要”;而后者则涉及到“传统自然美理论转换的需要”“西方现代美学思潮的启蒙”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建构”三个不同的理论维度。正是在这诸多因素的作用下,使得自然美在中国当代美学的出场得以可能,且在此基础上激发了美学大讨论参与者的学术激情。在自然美的本质的阐释上,主要形成了四种不同的自然美观,分别是朱光潜主客统一派的自然美观、蔡仪客观派的自然美观、高尔太与吕荧主观派的自然美观以及作为后起之秀的李泽厚客观社会派的自然美观,尽管在自然美观的论述上四派观点各有差异,但其在自然美难题生成的理论依据方面,却又存在相似的地方。在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事物身上,正是美学学人对自然事物边界的不同规定,使得看似平易近人的自然事物在美学领域中的身份变得相当丰富;对审美主体而言,对美感复杂性的合法性争鸣与阐释,又进一步将自然审美欣赏者的相关情感因素移植至自然美本身;加之美学学人对自然审美欣赏方法的恰当性追求,这些都客观上表达了美学学人在中国当代自然美学建构中的主体性倾向,从而加剧了自然美“失语”症状的生发。与此同时,自然美难题对中国当代美学的建构具有特殊的启蒙价值。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话语实践的一支,美学学人对自然美难题的争鸣不仅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指导地位,同时也在争鸣的过程中传播了自然美学的相关知识理论,促使更多的美学新人参与其中,从而为美学在中国的发展培养了人才,助力美学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在自然美学自身发展方面,美学学人对自然美的本质的阐释为中国当代自然美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后实践美学与新实践美学学派等自然美观建构的理论原点,凸显了中国当代美学的主客二分问题及其克服的美学任务,成为当代中国美学与世界美学进行对话的重要话语资源。鉴于此,克服自然美的难题,便需要我们摆脱“自然人化”观念中的主体性倾向,发现现实存在的自然事物,在自然事物如其所是的前提之下,寻求克服自然美难题的有效途径。对此,中国当代美学研究者给予自然美难题以不同维度的回应,积极完善自然美的本质的阐释;与之相反的后现代美学,无论是建设性后现代,还是否定性后现代,则取消了自然美难题存在的合法性和真理性地位,并不能真正地克服自然美的难题。克服自然美的难题,需在中西方现有成果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从“时间性”中寻求自然美的真理,从而为自然美难题的克服提供崭新的研究视角和美学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