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不同意言语行为
讨论场合
策略
调整
会话展开
摘要:
关于某事物彼此交换想法的讨论场合,在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人们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不同意言语行为。不同意言语行为是指,在与对方的意见或评价不同时,明示或暗示否定意思的言语行为,属于“非优选应答”的一种,威胁对方的积极面子。但前人研究局限于不同意表明阶段,对于不同意表明之后补偿面子的调整阶段,鲜有涉及。因此,从话语分析层面考察不同意言语行为的展开模式是很有价值的研究课题。本论文主要分为七个章节。序章阐述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目的、研究方法和意义。第一章,概述了关于不同意的前人研究,提出了问题点,明确了研究课题,又辨析了一些概念的定义,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本论文的研究立场,概述了理论框架。第二章,关于讨论会话的实验概要,基于预调查的结果,详细说明了讨论会话和分析方法。第三章,聚焦于不同意言语行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不同意表明,分析了汉日母语者常用的策略类型和特点,以及礼貌策略的使用情况。第四章,聚焦于调整,即补偿不同意表明的言语行为,分析了汉日母语者在调整策略方面的异同。第五章,以不同意表明及其调整组成的会话展开为中心,考察了汉日母语者不同意言语行为在会话展开方面的异同。终章,总结了本论文的结论,并阐述了今后的课题。通过以上考察,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如下所示,首先是汉日母语者的相同点:(1)汉日母语者在表达不同意时,都最常用“指摘型”策略。在包含两个以上单位方略的“并用型”策略中,汉日母语者都最常用“回避型先行”策略。(2)另外,汉日母语者在表达不同意之后,都倾向于满足自己积极面子的“M调整”策略。在使用“Y调整”策略时,相比于被动的Y调整,例如“うん(嗯)”等,汉日母语者都倾向于积极表达实质性的内容,主动满足对方的积极面子。(3)最后,关于会话展开,汉日母语者使用“单方向展开模式”的比例较高。换言之,表达不同意的一方,不满足对方的积极面子,而是满足自己的积极面子,汉日母语者都体现了这样的倾向。其次是汉日母语者的不同点:(4)日语母语者使用的“发言要求型”策略比汉语母语者更多;而汉语母语者更倾向使用“指摘型”策略,尤其常用“指摘型”中的“提供信息和事实”表达不同意。此外,日语母语者更多使用消极礼貌策略,而汉语母语者更多使用积极礼貌策略或是直接表达不同意。(5)相比于汉语母语者,日语母语者更多满足对方的积极面子,即更多使用Y调整策略;而汉语母语者更多满足自己的积极面子,即更多使用M调整策略。(6)日语母语者更倾向使用“Y调整+M调整”的会话展开模式,而汉语母语者更倾向使用“M调整+M调整”的会话展开模式。在表达不同意之后,日语母语者首先向对方表示理解或关注;汉语母语者首先强调自己的观点,或试图说服对方。本研究作为汉日语用学对比研究的一部分,从话语分析层面考察了不同意言语行为的会话展开模式,有助于推进不同意言语行为的相关研究。如今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在减少误解、避免摩擦方面可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