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视觉修辞
纪念馆
南京大屠杀
历史
记忆
摘要:
当今的社会发展中,纪念馆作为历史文物的休眠地和国家精神的展示台,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其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依托特殊的历史事件受到了来自国内外社会的诸多关注,它在对南京大屠杀这一灾难历史进行书写的过程中注入了一定的意识形态,不可避免地具备了修辞的偏向;同时纪念馆作为一种视觉场所,在视觉表达层面具备丰富的意义体系。因此,本文依托视觉修辞理论,通过剖析该纪念馆的各类修辞手段,以“向内看”的研究方式,深入研讨该馆对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的解构和重构。
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个案研究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意图考察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视觉修辞实践,探索该纪念馆如何运用视觉修辞再现历史灾难,并了解该纪念馆借助视觉修辞生成了怎样的灾难史以及传递出了怎样的历史意义。本研究认为,纪念馆通过符号修辞、组织修辞以及运用修辞的内在逻辑,主动对“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进行书写,并在其书写过程中生成了更多元的意义,完成历史再现。
首先,纪念馆中的各类展品作为符号为纪念馆再现历史、书写灾难提供了基本的素材,生成了记忆的基础。纪念馆通过将不同的符号作为修辞的因子,通过多种符号与修辞的相互配合,完整且全面地完成了对“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的重现。另外,由于历史的过去性,参观者多游离于历史情境之外,而不同符号背后所隐藏的修辞手段则可以从多重维度激活参观者的体验,唤醒了参观者的多重思维,调动起参观者的参观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效提升了纪念馆意识传输的效果。
其次,纪念馆是保存社会记忆的机构,它以空间表征作为文本、以空间组织为脉络进行历史叙事,因此,借助叙事来再现灾难史是纪念馆常用修辞手段之一。该馆从历史叙事和共时叙事两重路径出发同时展开组织修辞。从历时叙事出发,该纪念馆把丰富的历史史实整合到以时间为主要逻辑的线性的叙事框架中,铺开了历史的画面;从共时性逻辑出发,该馆打破了时间的强制性逻辑,改变了参观者因时间流逝而形成的“他者”身份,让参观者在主客交织中完成对历史的感知。该纪念馆通过运用组织修辞对灾难进行再现,同时将具体的事件抽象为人类普遍的共识,保持了历史的开放性和未来指导性,引导参观者跳脱出单一的历史认知。
产生“认同”是修辞的最终目的指向。为了使参观者准确接收到且最终接受纪念馆的观念指引,纪念馆运用自身的优势使参观者产生信任。与此同时该馆通过运用“同情修辞”、“对立修辞”和“误同修辞”三种内在修辞手段,让参观者在参观过程中不自觉得受到修辞的引导并在此基础上完成身份认同和价值认同。
概而言之,该纪念馆运用符号修辞唤醒参观者的多重意识,实现参观者的双重“在场”;同时借助组织修辞,从历时和共时双重路径出发完成对历史的全面再现;最后依托内在的修辞逻辑引导参观者完成对历史的认同和对集体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