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近代天津
租界建筑
文化杂糅
演变过程
演变特征
摘要:
天津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在近代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紧邻首都、靠近渤海的优越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帝国主义国家的关注焦点。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天津被迫开埠,英、法、日、德、美、俄、比、意、奥等九国纷纷来到天津设立租界,天津成为了拥有最多外国租界的近代中国城市。帝国主义列强在近代天津进行政治控制、军事侵略、经济掠夺的同时也将西方文化带入租界内,西方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以租界为载体经历了接触、冲突、交流、融合的杂糅过程。租界建筑作为可视可触的美学象征,是中西文化杂糅过程中的艺术实践,在中西文化杂糅的影响下经历了复杂的演变,最终形成了“中西方文化碰撞交融,雅俗文化济济一堂”的独特建筑风貌。因此,本文以中西文化杂糅为切入点对近代天津租界建筑的演变开展研究,为进一步理解近代天津建筑文脉开辟了新思路。
本文以1860—1945年间的天津租界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的文献查阅、实地调研获得第一手数据资料。以文化杂糅作为理论支撑,通过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探析中西文化杂糅下,随时间推移的租界建筑的形成与演变脉络。本文首先以天津开埠为节点,分析租界内文化杂糅出现的主要动因,在此基础上归纳文化之间边对抗边融合的动态杂糅过程,认为其最终形成“不中不西、亦中亦西”的文化新形态。其次,本文基于复杂多变的文化杂糅大背景,分别对租界建筑在思想和物质层面的演变进行具体研究。在思想层面,通过对建筑师群体和寓公群体的研究梳理租界内建筑思想演变的三个阶段,确定了建筑思想的基本定位——共生与折衷。在物质层面探析租界建筑在本体和风格方面的演变过程及特征,在建筑本体的具体研究上,建筑思想的演变催生了建筑类型多元化、空间形态多样化及建筑技术的升级;在建筑风格方面,以代表性建筑实例进行风格梳理,归纳为四种主要风格,确定了建筑风格随时间推移而发生演变的三个阶段,以及建筑风格的基本定位,即群体建筑风格的多元化与单体建筑风格的杂糅化。最后,本文通过对天津租界建筑在思想和物质层面的归纳梳理,确定租界建筑的整体性演变分为三个阶段,并提出其演变呈现“由内到外”“多元形态并存”的整体特征。
近年来,关于天津租界建筑的研究成果数不胜数,本文区别于以往以建筑表观物质层面为研究方向的普遍状态,立足于文化杂糅的复杂大背景,全面分析梳理天津租界建筑的演变脉络,系统地建立了天津租界建筑演变体系,为今后天津城市设计中如何合理的延续天津建筑文脉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层面的借鉴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