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黄兴
政党中心主义
同盟会
国民党
“二次革命”
摘要:
“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是章太炎于黄兴逝世后为其撰写的挽联,亦是对其一生功绩和地位的最高赞誉与评价。作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运动的主要领袖之一,黄兴从踏上革命道路之初便将在中国实现民主共和政治作为自身使命和责任。近代中国国家和社会呈现“双弱”格局,两者皆无力承担解决危机、重建秩序的任务。政党作为解决问题的重要力量被发现,以政党作为中心来聚合社会各方力量、实现国家整合成为一种新思路。黄兴正是遵循着这一思路来开展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故而本文以政党中心主义视角来探究黄兴在同盟会、国民党及“二次革命”后等三个历史时期的政治思想及其演变。首先,探究黄兴政治思想的产生背景。主要包括“历史情境”和“生存情境”,前者指黄兴政治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如“全面危机”来临,国家和社会“双弱”,重建秩序、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任务;西方先进政治思想文化源源不断传入,为新知识分子们普遍接收和吸纳;思想界对传统“朋党”和“群”文化的扬弃,以及伴随而来的新政治团体大规模涌现等。后者指黄兴个人早期的政治社会化,如接受传统儒家圣王思想和湖湘经世文化的教育与熏陶;以及留学日本的经历,“洪杨革命”、“庚子事变”、“自立军事件”等重大历史事件,对黄兴个人气质和政治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小结部分则结合前述,分析指出黄兴如何在多重影响下走上政党中心主义道路。其次,分别探究黄兴在同盟会、国民党、“二次革命”后三个时期的政治思想,也即其政党中心主义的萌生、发展及弱化。主要从政治使命、组织建设和党政关系三个方面展开。(一)政治使命:同盟会时期主要以领导反清革命、建立民国为主;国民党时期以主导民国建设、重整国家和社会秩序及为民谋利为主,包括巩固共和、实行平民政治,因政为党、实现国利民福;“二次革命”后表现为谋求维护共和、改革政治,包括发扬“平等自由主义”政治原则与申明改革不良政治之使命。(二)组织建设:同盟会时期重在反满革命,因此政治纲领的宣传侧重极端的民族主义,同时重视组织扩展及巩固;国民党时期重在建设,因而侧重民生主义观的阐发,以及政党道德建设;“二次革命”后重在反袁,所以强调加强组织净化与团结,分辨“民党”与“官僚派”,呼吁民党联合,组织统一战线。(三)党政关系,即政党与国家及政权间的关系:同盟会时期党政趋于融合,主张由同盟会主持建构新中央集权制国家,以同盟会为中心建立和执掌新政权,政党主导性逐步加强;国民党时期党政高度一体化,国家嵌入政党,政党完全渗入国家政权与政府中并起着绝对核心作用,政党统筹国家一切建设,建立国民党内阁以执掌政权和控制政府,主张“一大政党”观、反对两党制及倡导大党主导下的党派协商合作关系等;“二次革命”后党政趋向分离,政党的辅助性功能更浓,突出国家的首要性,主张政党须以国家为前提和导向,弱化政党对政权的掌控和巩固作用,强化宪法的重要作用。总的来说,历经民初政党运动的失败,袁氏反动,及党内自身的分歧和离散,这一时期黄兴对党事已略感失望,重视程度不复从前,其政党中心主义倾向有所退变。再次,探究了黄兴政治思想的演变逻辑。通过纵向比较黄兴在各个时期的政治思想,分析其政治思想中变化和延续的内容,即“变”与“常”。“变”体现在政党中心主义表现程度前后渐变、革命主张由激进日趋稳健;“常”体现在革命民主精神一以贯之、共和救国目标矢志不移、伦理道德取向从始而终、政党中心主义思路总体延续。最后,从历史贡献和局限性对黄兴政治思想进行评价。其政治思想的历史贡献体现在:为解决全面危机和救亡图存提供了有益的思想指导;为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为政治组织建设及良性政党关系维持作出积极尝试。而局限性则表现为:低估了复杂环境下进行制度移植所面临的阻力、道德伦理色彩过于浓厚、思想主张与实践存在相悖之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