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维基百科
投票机制
自组织社群
南京大屠杀
知识合法性
摘要:
维基百科(Wikipedia),是全球第一个支持社群协作式写作的多语言互联网百科全书。它提倡“人人皆可编辑”,主张“对等共创生产知识”,打破了以往精英对传统百科全书知识编纂的专权与统治。维基平台内的用户均拥有相对自由的信息获取途径和话语言说机会。由此,自组织性成为平台内群体传播的特有秩序。实际上,在维基百科中,不专业的编纂、不同文化背景的争议冲突时有发生,自组织社群难免会陷入问题无法处理的僵局,从而造成达成共识的过程难以一帆风顺。这时,编辑者们就需要通过建立社群规约来促进更高质量的知识生产,其中便包括投票机制。投票机制指的是:为了解决维基百科上一些有严重争议的问题,维基用户通过投票表态的方式,快速表达彼此的立场,从而彰显什么意见是大多数人支持的,同时进行协商讨论,推动共识达成,进而决定条目知识编纂与修改的可行性与合法性。当前,学术界对投票行为的研究中包含四种影响力较大的研究路径,分别是生态学路径、社会学路径、社会心理学路径和经济学路径,这些研究大多着眼于选举推举、政党认同、企业组织等现实民主范畴,却忽视了数字网络社区的投票行为研究。由此,本文进一步深入探析了互联网维基百科社区的自组织社群在遇到较大的争议性问题时,为了达成知识共识所建构的投票机制,以及自组织社群如何运用投票机制进行话语斗争,影响知识的合法性。首先,本文从与投票有关的条目的讨论区、历史编辑情况等文本资料出发,梳理了维基百科自组织社群投票机制建构的三个议题:约定“多数表决”与“多数参考”的投票功能;调和投票功能与协商功能的矛盾特性;确立投票机制的共识特征。其次,维基百科自组织社群虽然对投票进行了规约、制定了一系列投票方法,但一方面,投票机制并非法律规章,无法强制性约束平台中的用户;另一方面,在编辑实践中,维基百科不是民主试验场,争议无法单纯依靠投票机制来解决。因此,部分编辑者们会在知识编纂的过程中,策略性地运用投票机制及其他“编纂方针指引”,对具有争议的话题和内容开展社群组织之间的博弈。基于此,本文以维基百科涉“南京大屠杀”事件条目为例,对维基百科自组织社群的投票运用机制进行研究。经过对文本语料的历时性分析,本文发现编辑者们在该条目的命名争议投票中,开展的投票博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通过投票选项在冲突中树立话语权威;利用其他维基方针对投票选项进行削弱或强化;诉诸投票运行程序重塑知识合法性。最后,经过上述分析,本文将从宏观视角把投票机制视作一种“社群政治”,阐述其内在意涵及特点。另外,本文还将总结归纳在维基百科语境中,投票政治参与知识合法性建构的方式,及其对互联网知识建构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