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蚕桑业
蚕桑教育
清末新政
云南
摘要:
中国蚕桑历史悠久,始于新石器时代,云南到了汉代才出现相关记载,在清末之前云南的种桑养蚕现象仅分布于楚雄、大理等少部分地区,“以我滇而论,于丝业素味讲求。”20世纪初清王朝遭遇前所未有的内外危机,启动了一场涵盖内政外交等各个方面的新政。云南僻居西南边疆,地瘠民贫,风气晚开,面临着深刻的内忧外患局面,面对巨大的经济负担,政府试图通过兴办实业来缓解经济困境,基于云南优越的气候环境的考虑,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云南当局决定在蚕桑基础薄弱的云南试办蚕桑业。督抚是地方事务的管理者,也是蚕桑发展的中坚力量。林绍年关注蚕桑业,从外省购买桑秧蚕种,在试种中看到蚕桑的技术落后,阻碍蚕桑业的发展,于是在1904年从浙江聘请精通蚕桑之人创办蚕桑学堂。蚕桑学堂后在清末新式教育中归并成立农业学堂。蚕桑学堂和农业学堂所设课程有关蚕桑的知识为云南蚕桑业带来了技术的改良。锡良督滇时期,在云南禁烟,这促使云南财政收入减少,末任云贵总督李经羲大兴实业,在前人所办蚕桑基础上,试图通过添课蚕桑、兴办女子蚕桑研究所等方式,加快蚕桑兴办的速度,以达到增加财政的效果。
在不断的摸索与尝试中,清末广种桑树,饲养蚕种、缫茧成丝,甚至出现了蚕桑小公司。提学使司叶尔恺、劝业道袁玉锡提出对蚕桑业的规划,但在政府殷切的希望中,清末蚕桑业始终无法突破现实的困境,取得的成效并不理想“文书甚富,而绩效甚微。”创办蚕桑业的过程存在经济匮乏、人才紧缺,思想观念上的偏差,官员的不重视,急于求成多的问题。云南在汉代就地处从蚕桑业发达的四川到缅甸和印度等地丝绸之路,被称为“蜀身毒道”的交通要道上,但蚕桑业并未因此发展起来。清末对蚕桑业的创办是一次勇敢的尝试,虽然在当时未能冲破困境,为窘境中的云南带来可观的收益,但也为民国蚕桑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并为当下云南蚕桑业的发展留下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