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黄斑区新生血管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病理性近视
光相干断层扫描
影响因素
摘要:
目的观察并分析年龄<45岁黄斑区新生血管(MNV)患者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临床病例研究。2020年1月至2024年1月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眼科检查确诊并接受抗VEGF药物治疗的MNV患者89例96只眼纳入研究。患者年龄均<45岁。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同时行OCT血管成像(OCTA)检查49只眼。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采用OCT仪测量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采用OCTA设备自带软件测量MNV病灶大小。所有患眼给予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1次,其后经评估按需给药。治疗后随访时间≥6个月。随访时采用治疗前相同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以末次随访为疗效判定时间点。根据MNV病灶的OCT图像特征,将患眼分为纤维瘢痕组、无纤维瘢痕组,分别为52(54.16%,52/96)、44(45.83%,44/96)只眼。根据末次随访时CMT、BCVA较基线时的变化,将患眼分为CMT减少组、CMT增加组和BCVA提升组、BCVA降低组,分别为66(68.75%,66/96)、30(31.25%,30/96)只眼和74(77.08%,74/96)、22(22.92%,22/96)只眼。组间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MNV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纤维瘢痕组、无纤维瘢痕组患者年龄(Z=−0.928)、性别构成比(χ^(2)=0.12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36、<36个月的眼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06,P=0.048);MNV病灶大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85,P=0.017);不同血管网形态的眼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36,P=0.001)。治疗前、末次随访时,患眼CMT分别为267.50(237.25,311.75)、242.00(217.25,275.75)μm;logMAR BCVA分别为0.20(0.10,0.50)、0.35(0.16,0.60)。治疗前、末次随访时CMT、logMAR BCV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311、−1.984,P=0.001、0.047)。CMT减少组、CMT增加组患者年龄(Z=−2.284)、近视屈光度(χ^(2)=7.437)、病因(χ^(2)=6.956)、病程(Z=−1.68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VA提升组、BCVA降低组间患者不同主观感受的眼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33,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因为CMT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病因、近视屈光度、病程、随访时间、MNV病灶大小及新生血管网形态是影响45岁以下MNV患者抗VEGF药物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病因为CMT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