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高度近视
视网膜劈裂症
血管旁病变
光相干断层扫描
摘要:
目的观察近视患眼黄斑区外视网膜劈裂(EMRS)和视网膜血管旁异常(PVA)的影像学特征,初步分析其在年龄、最佳矫正视力(BCVA)、等效球镜度(SE)、眼轴长度(AL)、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的差异性。方法横断面临床研究。2023年1月至2024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近视伴E M R S患者60例6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8例18只眼,女性42例42只眼;年龄(37.57±17.14)岁;SE(−10.76±4.66)D;AL(28.36±1.87)mm。根据超广角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图像特征,将PVA形态分为血管旁囊肿(PC)、血管旁微皱褶(PM)、血管旁板层裂孔(PLH);根据劈裂层次将EMRS分为内层、中层、外层。根据SE将患眼分为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高度近视组。观察视盘旁以及颞上、颞下、鼻上、鼻下EMRS发生情况,以及不同位置、不同层次EMRS和不同形态PVA患者的临床特征。不同位置、不同层次有无EMRS者年龄、BCVA、SE、AL、SFCT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类变量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检验。结果60只眼中,EMRS位于颞上、颞下、鼻上、鼻下、视盘旁分别为36、43、15、13、14只眼。内层、外层EMRS分别为59(98.3%,59/60)、35(58.3%,35/60)只眼,无单纯中层EMRS。存在PVA者47只眼(78.3%,47/60)。其中,PC、PM、PLH分别为45、39、18只眼。视盘旁劈裂者年龄较视盘旁无劈裂者更大(t=2.720),颞上有劈裂者BCVA较无劈裂者更差、AL更长(t=2.139、2.119),鼻下有劈裂者BCVA较无劈裂者更差、近视程度更高、AL更长、SFCT更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26、−2.640、2.635、−3.938,P<0.05)。与其他类型EMRS比较,内层EMRS患者年龄更小、BCVA更好、AL更短、近视程度更低、SFCT更厚(t=−2.383、−4.825、−4.767、4.791、4.791),全层EMRS患者年龄更大、BCVA更差、AL更长、近视程度更高、SFCT更薄(t=2.419、3.656、2.677、−2.755、−3.2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无PC患者间SFC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96,P<0.05)。与无PM、PLH患眼比较,有PM患眼BCVA更差、AL更长、近视程度更高、SFCT更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M:t=2.514、3.078、−2.811、−4.205,P<0.05;PLH:t=2.514、2.992、−2.949、−1.773,P<0.05)。结论EMRS主要发生于颞侧,内层EMRS出现频率最高。内层EMRS患者年龄更小、BCVA更好、AL更短、近视程度更低、SFCT更厚;全层EMRS患者则反之。